年3月19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八大学会宣布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呼吁全国提高房颤的公众认知。今天是第10个“中国房颤日”,为期两天的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房颤日系列活动将正式拉开帷幕。我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也将积极开展房颤日科普宣讲活动,造福更多房颤患者。
一、房颤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发生脑卒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中风、脑梗”。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80岁以上老年患者因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年发生率高达25%。这是因为心房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叫做左心耳,极其容易形成血栓,如果一旦掉出来就会随着动脉系统产生系统性栓塞,其中有90%的可能性会进入大脑,从而造成脑卒中。实际上,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无明显症状,正因如此,房颤会被很多患者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许多患者初次发现房颤是由于心衰或脑卒中,所以房颤又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栓从心脏流窜到大脑
二、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卒中吗?
很多房颤患者认为,预防脑卒中的首选药物是阿司匹林,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持此“观点”的患者需要注意了!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对诸如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栓效果佳,而房颤所致的血栓主要与凝血因子相关,需要服用的则是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口服抗凝药物。
国内外权威指南表明,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最有效手段,包括脑卒中、下肢动脉栓塞等。
有患者也许会追问,是不是所有的房颤都需要抗凝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需要专科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卒中与出血风险,再决定是否要抗凝、怎么抗凝。对于高龄、合并心衰、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房颤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这时抗凝治疗就刻不容缓了。
三、预防脑卒中,良好生活方式很重要!
除了规范抗凝治疗外,哪些生活方式可以避免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呢?
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高血压是房颤最重要的三大诱因之一。因此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应首要将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注意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避免情绪波动。
不饮酒或少饮酒
饮酒会增加房颤的风险,很多房颤发病的人都有常年饮酒的习惯。并且,即使适度饮酒也可能使人们较易出现快速、不规则的心律。
控制体重
肥胖是房颤的另一大重要诱因。无论是通过饮食还是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维持正常体重,对于减少房颤的发作十分重要。
减少咖啡因摄入
咖啡因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增加房颤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愿意采取运动的方式来缓解病情,但是对房颤患者而言,适量和适度的运动十分关键。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心跳大幅加快,增加房颤风险。推荐的适宜运动有太极拳、散步、保健操和瑜伽,以每周锻炼4天、每天30分钟为宜。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休息不充分或者身体疲劳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最终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房颤就容易发作。因此,充分的睡眠是避免房颤发作很重要的一点,每天至少保证7-8小时睡眠,不要熬夜,不要睡眠不规律。
注意控制血糖、血脂
临床研究显示,胆固醇和血糖的升高和房颤的发病率呈线性相关。无论是否已经患有高血脂症或糖尿病,都要注意控制这两项指标。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出现,降低房颤患病的风险。
四、时间就是大脑,快速识别是关键!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当脑缺血超过4.5小时,脑细胞将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终身口齿不清、肢体瘫痪、残疾、昏迷甚至死亡,只有争分夺秒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脑部的损伤。
当出现口角歪斜、说话“大舌头”单侧手脚无力、脚踩棉花感,都可能是卒中发生的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应遵循下图的“原则”,及时拨打。在等待的同时,家属应将患者平稳抬到床上或平卧在地板上,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呕吐时因呕吐物反流而产生窒息。
▼脑卒中的“原则”
医院心内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心律失常专科门诊均正常开放,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