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图片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621/6344211.html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型,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高发疾病。卒中伴随局部脑血管损伤,带来脑部神经和组织的不可逆性破坏,常引发偏瘫等身体机能障碍,极大影响病人生存质量。近日,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课题组以小胶质细胞为载体,采用细胞工程化策略,设计了超声控制的脂质体纳米反应器。通过调节小胶质血小板融合细胞的定向分化,实现了针对脑梗的靶向修复。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免疫细胞,存在两种极化态(促炎M1态/抗炎M2态)。M2表型小胶质细胞对脑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促血管生成,神经再生,抑制细胞凋亡),但对损伤部位缺乏特异性识别和附着能力。且极化细胞(M2)相较于静息态细胞(M0)寿命短,血液循环能力低。这些因素导致了简单使用极化后的M2小胶质细胞进行卒中治疗效果有限。为了提高小胶质细胞对脑损伤的特异性附着,充分发挥定向极化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部位的修复作用,该课题组利用血小板对损伤血管的高亲和力,设计制备了一种融合了血小板膜的静息态(M0态)小胶质细胞,并通过click反应在融合细胞外偶联了具有超声响应能力的脂质体囊泡。囊泡中包裹了特异性极化剂白细胞介素4(IL-4),在超声触发条件下,偶联脂质体膜中掺杂的声敏剂产生活性氧(ROS),将膜中含有的不饱和双键氧化为单键,改变了脂质体的弹性模量和机械强度,降低了脂质体稳定性,导致包裹在其中的IL-4释放。释放的IL-4随即与小胶质细胞膜上的IL-4受体结合,触发介导细胞通路,引起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最终进化为具有神经修复能力的成熟M2型细胞。
将制备的融合细胞经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血液循环,并在脑组织损伤部位产生聚集。通过体外超声触发,定向激活附着在损伤部位的小胶质细胞,诱导产生M2表型,继而诱导脑梗部位固有小胶质细胞的M2极化,对卒中引发脑损伤实现了特异性修复(神经,血管再生),提高了卒中小鼠的生存率和行动能力,实现了高特异性,低*性,体外可控的脑卒中治疗。
论文信息:
Ultrasoundcontrolledanti-inflammatorypolarizationofplateletdecoratedmicrogliafortargetedischemicstroketherapy
JinghongLi,YujieLi,XucongTeng,ChunrongYang,YongjiWang,LingxiaoWang,YicongDai,HuaSun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后李玉捷。
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
DOI:10./anie.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达阅读该论文原文。
《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Chemie)创刊于年,是德国化学学会(GDCh)的官方期刊并由Wiley–VCH出版。作为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涵盖了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刊发包括新闻、综述、观点、通讯、研究论文等在内的各种内容。
更多精选文章
Angew.Chem.:基于二茚并吡嗪骨架的稳定三线态基态共轭双自由基
ChemSusChem:硫化物基光催化Z型体系高效分解纯水制氢
Chem.Eur.J.:具备光控释一氧化氮功能的光敏剂及其清除细菌生物膜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