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群居养生图金刚经中学养生系列 [复制链接]

1#

金刚经第一品,展示了多年前的佛祖日常生活画面: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佛祖和名僧众愉快的在一起,没有离地三寸,脚踩莲花的神圣,而是同我们一样,到点准备吃饭,出去踩一脚泥,吃完收拾好,洗干净脚,开始打坐吹水辩论。

按时吃饭,讲究卫生,置物有次序,生活有规律,追求佛法,努力精进,经常探讨,互相解惑,有仪式感又其乐融融,这是不是佛祖活到80高龄且一直保持智慧的的原因呢?

2千年后,在明尼苏达州郊外圣母修道院,一个类似的群居图,给了我答案:

年,美国著名早老性痴呆症专家大卫·斯诺登对明尼苏达州郊外圣母修道院名年龄在75岁-05岁的修女进行了一项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发现。这些修女出奇的高寿,且维持完好的心智功能。

研究发现:这些修女都没有长寿基因,也非来自富裕家庭,却具有共同的特征:有文化、当老师、早期养成的动脑筋习惯、良好的人际关系、精神信仰、互相帮助。

从上面,可以归纳许多长寿的关键词,包括乐观的词汇:快乐、幸福、爱、充满希望;追求上进的词汇:积极,动脑筋,祈祷和敬拜;利他的词汇:互助,关怀、慈爱、服务,传授。

西方心理学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长达三十年的研究结果,与东方文化几千年前对宇宙、对人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祇树给孤独园的关键词:讲经,求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与上面的长寿关键词精髓是一致的。

此外,还有其它值得思考的线索:

.修女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人生早期测量的语言能力,可以令人吃惊地准确预估他后来的大脑健康程度(吹水与辩论的重要性)。

2.神经病理学家威廉·马克斯柏瑞在“双盲”情况下对脑组织进行显微检验,发现有些修女即使脑中已经有阿兹海默症导致的严重损伤,却仍能维持敏锐的心智状态(般若超越物质限制)

3.高美婷修女在即将满05岁生日前的不到一个月时过世,而直到过世前,她每天都织一双手套给穷苦人家,并且每天晚上为她多年来教过的位学生祷告。(利他利已)

4.祈祷和敬拜始终是修女们的生活核心,虽然我们无法找到医学原理,但是若不承认它们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修女研究就不完整。(信仰)

老去,总是不可避免。有许多人活了一个世纪还心智健全,而有些人,却被老年痴呆夺去健康的尊严。在变老之前死去,还是在死去之前变老?修女研究给了我启示:长寿,是生命的数量,健康,尤其是心智健康,才是生命的质量。养生的目的,就是活得更好,然后在未老之前有尊严地死去,而不是没有尊严地追求生命的延长。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佛早期一直在与抑郁症做斗争,经过早期失败的苦行僧式的独修之后,他找到了正确的修行方法,并且聚集了人俱,良好的群体氛围是摆脱孤独,治疗抑郁的最好良药。这与修女的生活环境有类似之处。

所以我们的余生乐土,也一定要形成风清气正,和谐相处的良好群体氛围。

二副群居生活图,包含了我余生乐土想要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大部分元素,也激发了我群居养生思想的萌芽。按照这个思路,囊中羞涩的我找到了广东东部的一个小县城,规划成一个我心中的祇树给孤独园。

总结:长寿,是生命的数量,健康,尤其是心智健康,才是生命的质量。养生的目的,就是活得更好,然后在未老之前有尊严地死去,而不是无质量地追求生命的延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