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复制链接]

1#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我们会发现0-2岁的小朋友,是不断通过抓取、抓握,或用嘴来感知环境。比如出生不久的孩子,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放,像袜子,拖鞋等物品都要用嘴里尝一尝。这就说明,他们是靠感觉、动作抓取来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孩子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什么是获得客体的永恒性?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如孩子在9个月以前,我们拿玩具给他玩,当你将玩具拿走后,他往往会觉得这个玩具在世界上消失了,并且不会再去寻找。但在9个月以后你再拿玩具给他玩,如果你突然把毛绒玩具用东西遮住,他会把那个东西拿开,找到毛绒玩具,如果你把他藏起来,他会哭,因为他知道这个东西是永远存在的。还比如这个阶段的小朋友爱和大人玩躲猫猫的游戏,他会觉得这个很神奇、很有意思。因为他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

2-7岁

学龄前阶段

这里的运算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

第一、万物有灵论或者叫做万灵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有灵*的。比如玩具掉地上了,他会赶紧把玩具抱起来并安慰:不哭不哭,不疼不疼。踩到小草的时候,他会说:不要踩,小草会疼的。同时他们也会给自己的玩具喂饭、喂水等。

第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多人会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结合起来。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个阶段独有的特点。每一个人都会经历。

不知道大家在小时候有没有这种感受:我走,太阳也会追着我走,我停,太阳也不走了。这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认为全世界的东西都是围着我转。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小一点的孩子说不出来,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

第三、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说:我们家孩子好笨,我问他2+3等于几,他说等于5,但我再问他5-3等于几,他说不知道。这其实不是孩子笨,是因为他的思维在这个阶段是不可逆的,为什么不知道呢,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教,他不会反着来,他只会正着来。这就是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

他回答:“有”

“兄弟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这个故事就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不可逆。只能前推后,不能后退前。还有就是刻板性,他认为穿裙子的都是女孩子,长胡须的都是老爷爷。

最后就是没有守恒概念,比如有标注1号和2号的两杯水,这两杯水是一样多的。你让一个5岁的小朋友,你问他这两杯水是不是一样多的。他会说是一样的。然后你就当这个小朋友的面把一杯水倒入一个细长的杯子里,你再问他哪个杯子的水多,他会告诉你水位高的杯子水多。或者不能判断。这就是没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学龄阶段(小学阶段)

和上一个特征相比,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好相反,具备了守恒性。如果你在前面的那个倒水实验他会说你傻。

同时他们要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比如小红去过几次小明家,他会根据这几次去的路线,画出了一个简单的地图)

他不会再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这个阶段的思维是可逆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

11-16岁(思维跟成人差不多)

又被称为命题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语言加工来描述。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