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TIA患者不仅易发卒中,你应该知道它还有 [复制链接]

1#
EDM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说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种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的脑缺血综合征,且其复发风险低于脑梗死。

但经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对这种疾病的不断认知,TIA这种疾病潜在的巨大风险和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研究表明,TIA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此外,TIA患者不仅易发生脑梗死,也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但是,我国TIA诊治领域对其低估、误判现象严重,相比于发达国家30%的住院比例,我国TIA患者住院率仅为6%。所以加强TIA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对减少完全性脑卒中甚至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TIA的诊断

根据美国卒中协会(ASA)于年6月发布了关于TIA的定义:“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TIA的诊断,需要依靠患者详细病史,即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而诊断,必须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后才能诊断。?

但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在临床可操作性较差,我国专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版)》中,提出了“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这一定义,建议尽可能采用弥散加权磁共振(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

二、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TIA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可能诱发TIA的出现。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的重要危险因素。

根据一项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32例TIA病人及24例无脑卒中病史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密切相关,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常导致TIA或缺血性脑卒中。

三、保护动脉,预防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年)》认为,易损斑块是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因此,及时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对于TIA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之外,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用药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1.降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因此使用如他汀类、贝特类等降脂药物,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并干预血栓形成,进而降低TIA发生或复发的风险。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属于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通过使COX失活或抑制血小板与糖蛋白的复合物活化作用,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而切断血栓的正常形成途径,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3.活血化瘀类药:银杏叶滴丸

银杏叶滴丸是一种银杏叶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干预血栓的形成,并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能有效预防TIA,防止动脉硬化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银杏叶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脂、降低血黏度,且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阿托伐他汀;相比于阿司匹林,银杏叶滴丸对于抗血栓栓塞作用的效果同样优异。因此,银杏叶滴丸从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防止栓塞和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的角度,对TIA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中华内科杂志年6月第50卷第6期

2.《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任艳等,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第11卷第1期

3.《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和脑梗死关系的重新认识》韩仲岩赵仁亮,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第17卷第6期

直播推荐:高血压患者临床建议及多案例经验阐述

↑↑扫描上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