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意味着改变
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
改变我们自己
改变我们的学校
改变我们的城市
改变我们的民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
本周推荐书目:《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作者:严虎
出版社: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严虎,医学博士,从事心理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多年,尤擅长绘画心理技术,拥有大量独创研究和开拓性实践经验,如绘画认知疗法、动态绘画治疗、催眠绘画治疗技术等。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已在国内权威心理学杂志发表绘画心理相关学术论文十来篇,为目前国内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专家之一,并已出版绘画心理领域著作五本,为国内出版该领域著作最多的专家之一,多次在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报告个人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成果。
看“童画”知“童心”——《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推荐人:马静
绘画是儿童十分钟爱的表达方式,几乎是儿童的第二语言,儿童画,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眼、脑的协同作用,画下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然而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成人面对儿童所表达出来诸多行为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自以为是的用大人的眼光理解孩子。不能正确理解孩子,便不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严虎博士的《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便是一本帮助成人正确分析儿童画,进而理解儿童心理状况的一本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书。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性,不受约束,代表了儿童“美术发展*金时期”。这个时期之后的阶段,则更趋于写实,反而缺少了那种迷人的创造性。就如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所指代的也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象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艺术追求。以往对儿童画的解读,虽然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但往往是凭借着个人的直觉去解释儿童画。很多时候成人对儿童画的点评,也只是源于这种直觉的感知。这本书让我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孩子的画,更科学的去解释、了解了儿童绘画中的很多现象。正如蒙台梭利对儿童发展九大“敏感期”的提出一样,儿童绘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而且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的,了解这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来理解儿童画。有一位小班幼儿用不同色彩的圆形旋转线条所画出的一幅画,当时看起来唯一的感觉是杂乱无章,但是孩子在创作时却有非常高的性质,并且将这幅画命名为“彩虹的光芒”。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活动,我们不要过于追究幼儿图画中的关联,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英国艺术家瑞利曾说:艺术是个人经验和自我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的投射。儿童画所包含的因素也是及其丰富的,画面只是外化的一种形式,解读儿童画永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正如安东尼在《小王子》一书中的描述一样,成人看不到大蟒吞食大象,因为我们很容易就对儿童画作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少一些判断,用开放的眼光去理解儿童画中的多种可能性。我坚信,每一个阅读了此书的人,都将以新的态度对待孩子们的画,并且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绘画是幼儿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区域活动还是日常教学中,儿童都会接触学习绘画,正确引导幼儿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检查,因此严虎博士的这本《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是一本送给家长的礼物,也是送给老师的礼物,这本书是一本讲技术的书,但不能将书中的内容当做公式看待,它更侧重告诉读者,如何理解幼儿,让幼儿可以更容易被理解,让成人在绘画中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END——
编辑
*群工作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