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让人闻风丧胆,目前只要确诊了糖尿病,几乎就等于宣判了慢性死亡,即使侥幸苟活,生活质量也非常堪忧。而截止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死亡概率在10%左右,由于治疗手段单一,患者的预后也不怎么样。
但是,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虽然患糖尿病30多年,却用他极度的自律,让血糖从28.0降到7以下,给糖尿病患者上了一课,告诉人们就算患了糖尿病,也有希望把血糖降下去!
三十年战斗经历,糖尿病也不能夺走他的生命
这位战胜糖尿病的老人姓刘,我们暂且叫他刘老吧。刘老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运气不错,投胎于一家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家庭。因为有文化,从小他们家就不缺钱花。
长大以后,刘老也成为了家族中的佼佼者,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某国企单位,成为了有编制的工程师。在那个年代,工程师就意味着铁饭碗,国企代表着牌面。因此,刘老也不免有些洋洋得意,开始大鱼大肉。
就这样,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身体出现了问题。他说在某天早晨,他起床后发现头异常眩晕,然后尿的尿吸引了很多蚂蚁,觉得情医院做检查,医生给他测了血糖后吓了一大跳,刘老的血糖高达28.0mmol/L!
要知道,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是3.9~6.1mmol/L,如果超过了7.8mmol/L就属于轻度的糖尿病,刘老的血糖是正常人的三倍,糖尿病已经来到了中期。
医生试探性地先给他开了一些降血糖的药,然后叮嘱刘老一定不能再摄入过多的糖分,要不然就麻烦了。同年,刘老还被诊断出轻度脑卒中,医生告诉他如果继续这样,未来可能有瘫痪截肢的可能。
四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刘老顿时感觉人生黯淡无光、生命即将逝去,但是看着年轻的妻儿他心中又颇为不甘,于是开始了自救的道路。
他的经验值得学习
刘老在患病后,就不断收集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俗话说久病成医,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刘老也开始镇定了下来,并且按照计划开始和糖尿病作斗争。而他的秘诀也很简单。
1,管住嘴是第一步
刘老表示,自己能严格控制住糖尿病的发展,管住了自己的嘴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早年的二十年间,他来者不拒胡吃海塞,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知道害怕后他连夜制定了饮食标准,管控自己的嘴巴。
首先,刘老减少了自己每日进餐的次数,以前刘老一天要吃四餐,早中晚以及宵夜,确诊糖尿病后,刘老削减了晚餐(有时少吃晚餐)和宵夜,这么做帮助他降低了糖分的摄入,也减少了刘老不必要的脂肪摄入。
其次,刘老还研究了适合自己的菜谱,自从患糖尿病以后,刘老开始研读营养学,严格的按照自己的情况搭配食物。他说道,得了糖尿病以后就少吃米饭了,最好用粗粮作为主食,多吃一些升糖慢的食物,少吃那些升糖快的食物,他还举出了例子:
白稀饭是升糖最快的东西,稀饭煮得那么烂,汤汁和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就是葡萄糖的大分子形态,而且稀饭特别容易被吸收,升糖速度非常快。
还有甜食,自从患了糖尿病以后,刘老就再也没吃过甜食,因为它的升糖速度也非常快。
除了不吃升糖快的食物以外,刘老还增加了蛋白质的摄入,因为糖尿病也需要好的身体素质应对,所以适当的补充蛋白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就这样坚持了六七年,刘老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了正常,整个人的精气神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2,迈开腿,多社交
在患糖尿病之前,刘老属于蒙头搞科研的那种人,社交圈子比较小,平时也特别不喜欢运动,整个人就逐渐发福了起来。
确诊糖尿病后,刘老转变了想法和心态,开始走出自己的圈子,和小区周围的同龄人一起玩耍,有时候他们会一起打打麻将、下下棋,也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的刘老每年都会和一帮朋友搞家庭聚会、家庭旅游,心情也好了很多。
除此以外,他还找了几个有减肥需求的朋友,一起制定了严格的体育锻炼计划,一三五每天晚上慢跑1小时,二四六去游泳健身,星期天休息。一段时间后,刘老的“游泳圈”减小了一大半,血糖指数也慢慢地回归正常范畴。
说起来至今还有人不相信刘老的事迹,曾经28.0mmol/L的血糖中重度糖尿病,经过了二三十年的调整居然恢复了正常?
其实这也是合理的,我们的人体本身就有自动调节功能,当功能失衡时只要我们能调整错误的生活方式,就有机会重新恢复正常的功能。
医生:糖尿病即使不可逆,也能被控制
目前临床上最多见的糖尿病是一型糖尿病,即胰岛素分泌失灵所导致的糖尿病。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是当人体体内血糖过高时胰岛素将变得迟钝、不敏感。
比如以前血糖到了7.0的时候,胰岛素开始释放,但是你长期摄入过量糖分,让血糖长期维持在13.0,那么胰岛素将会逐渐适应高血糖,直到最后不分泌胰岛素。
当然,外伤导致的胰腺损伤影响胰岛素分泌也是有可能的。二型糖尿病是胰高血糖素过量释放导致的。
目前而言,糖尿病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比如糖尿病足等,但是血糖是可以降的,毕竟血糖的来源只能是外部食物的摄入,只要我们坚持减少糖分摄入和增加糖分代谢,高血糖迟早会被降到合适的程度。
不过医生在这里要提醒大家,血糖降低很重要,但是也要补充血糖,血糖过低会导致低血糖,所以坚持适度原则,治病与预防需要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