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教育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2.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B.裴斯泰洛奇C.赫尔巴特D.埃拉斯莫斯
3.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师评价B.学生评价C.课程评价D.教学评价
4.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A.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B.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行为学习
C.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
D.认知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
5.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从()角度而言的。
A.教学B.法律C.人格D.道德
6.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D.知识掌握太多,创造力难于发展
7.以下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家及其理论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B.凯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
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D.加涅——信息加工
8.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己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良好的形成性评价应该做到()。
①考试和考察相结合②评分和评语相结合
③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④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
⑤注重定性和定量结合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⑤
9.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0.奥苏伯尔将先行组织者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
A.一种学习材料B.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师
C.组织的学生活动D.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生
二、辨析题
1.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针对学生的求异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越多样化越好。
三、简答题
1.简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
现象一:有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悲观失望,学习不理想,认为自己笨,努力学习但成绩不好,自行惭愧,自卑,上课总是低头不与老师交流,下课也不与同学交流,总是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现象二: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无论如何好赖都会有个大学上。就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上课注意力分散,懒于学习总是应付了事。
现象三: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用处,认为读书太苦太累,太难,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将考试、作业当成负担,对学习很反感,心烦意乱,对一切都无所谓。
现象四:有的学生最头痛的就是考试,总害怕自己考不到一个好的分数,考试时总是害怕,考试怯场,考试前后总是出现紧张、头痛、心慌、记忆困难,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出现怯场综合症。
现象五:有的学生对某一个老师反感往往会厌弃该老师所教学科,并且无端猜忌、怀疑老师,对老师的见解、讲课持否定态度,甚至会产生抵触、对抗老师的情绪。
请对以上现象做出分析及矫正。
一、单选题
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选项A,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选项B,教育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选项C,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选项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指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天性和知识的逻辑体系去教学。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历程。
选项A,马卡连柯是苏联教育家,他创作了教育著作《教育诗》,并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
选项B,裴斯泰洛齐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选项C,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创作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独立的标志。
选项D,艾拉斯莫斯在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艾拉斯莫斯在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评价体系。
A选项,教师评价是针对教师进行的评价。
B选项,学生评价是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C选项,课程评价是针对课程进行的评价
D选项,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承受者,学生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选项。
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和动作技能的学习。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的内容。
A选项,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B选项,法律不属于师生关系的内容。
C选项,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D选项,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人格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平等的。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和智力的关系。
A选项,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选项正确。
B选项,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选项正确。
C选项,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只有广泛的在实践中迁移应用知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选项正确。
D选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选项错误。
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
A选项,赞可夫创作了《教学与发展》,提出了使所有差生得到一般性发展的原则。
B选项,凯洛夫创作了《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C选项,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D选项,加涅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选项B错误。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选项。
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成性评价的要求。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最后要落实在实际成效上,这些成效不仅是成绩的提高,也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测验所考察不到的进步。(1)考试和考察相结合。减少总结性考试次数,多开展形成性的单元测验。(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考试评分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分数,应采用评分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用评语把分数反映不出来的问题提出来。
(3)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考试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A选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以动作和感觉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B选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能用言语或符号代表所经历的事物,有“泛灵论”,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思维不可逆,较刻板并且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C选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但获得了物质的守恒,思维的可逆性和去集中化。
D选项,形式运算阶段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思维以命题的方式进行,并具有假设性思维,能够理解抽象符号的含义。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进行抽象思维。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1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引导性材料。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二、辨析题
1.正确。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故本题说法正确。
2.错误。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的性质,教学的设备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越多越好。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具体意义包括: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素包括: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四、材料分析题
现象一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失败有着错误的归因,将失败归结到自己能力不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的归因,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努力程度不够,鼓励其继续努力,克服消极情绪。
现象二,现象三中的学生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正确看待学习,把学习当做负担,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目的,引导他们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加强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提升有意注意。
现象四中的学生对待考试认识不清,出现了考试焦虑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把考试作为一个评测改进的工具而不是衡量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考前鼓励学生积极放松,从容冷静的应对考试。
材料五中的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光环效应,不喜欢老师延展到不喜欢这个老师周围的一切。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老师,看到老师的长处,避免对学生产生误会。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各自心中的想法,以解决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