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
具有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以及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
多发于中老年人
中风生存者的病残率约为70%~80%
不同程度的偏瘫、
失语、吞咽困难、
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一系列的后遗症导致患者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需要被照护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为家庭和社会带了沉重的负担
由于对中风康复认知的不足
甚至有患者认为中风后
余生就要“完蛋”了
产生放弃继续治疗的“摆烂”心态
其实
“中风沾,床上瘫”
的情况早已被逐渐改变
众多研究及循证医学认为
中风康复
是降低致残率有效的方法之一
近日
74岁的叶阿姨中风后
积极配合治疗
医院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
历经26天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满意出院▼
74岁阿姨突发脑中风
治疗26天后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74岁的叶阿姨,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送入院。
入院诊断:1.脑血管意外。2.2型糖尿病。入院后颅脑MRI提示:桥脑右侧桥臂急性脑梗死。入住内二区。因疾病导致叶阿姨左侧肢体行动不便,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备受限制。
叶阿姨预感到有可能失去日常自我照顾的能力因此非常担心,希望通过治疗后能独立行走,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
对叶阿姨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沟通后,医护团队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期望,联合康复科治疗师进行反复沟通后为其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
医护团队的康复治疗重点是在稳定病情情况下,早期运用康复护理改善患者左下肢肌力及步态训练,左上肢精细及偏瘫感觉训练,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第3天,叶阿姨开始进行早期膝关节被动训练,轻柔地、有节律地伸展肌肉,鼓励叶阿姨从轻微的活动开始训练。
▲第7天,在稳定病情的情况下医生指导叶阿姨床上进行双桥运动,仰卧位膝关节屈伸训练,指导她稳定患肢及重心的均衡,增强腰背部肌群、臀大肌与股四头肌的肌力与肌耐力,有利于提高骨盆对下肢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是成功站立和步行训练的基础。
▲第9天,叶阿姨开始进行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物理治疗、针灸能通经活络,促进左侧肢体肌力及感觉,予以低频促进肌力恢复,慢性小脑电改善脑功能。
▲第11天,叶阿姨终于能独立站立,提高了膝关节控制能力,屈曲角度由小逐渐增大。进行下肢反向肌力负重训练及取站立位做平衡练习。摸珠子与运送珠子以训练手部触感与双手协调能力。
▲第14天,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叶阿姨进行了核心稳定性及行走练习训练。
▲第17天,医护人员协助叶阿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细动作训练。
▲第23天,叶阿姨日常生活已经能自行穿衣纽扣、食饭,如厕,独立行走达30米。
▲第26天,根据叶阿姨的左侧肢体情况,医护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护理,一对一康复训练,第26天叶阿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满意出院。
“如果不是你们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及陪伴,我面临的可能是痛不欲生的生活,难以想象如果我生活不能自理,我该怎么办!真的感谢你们……”叶阿姨说。
神奇的康复治疗效果让叶阿姨和家属始料未及。看着老人身体一天天好转,脸上也慢慢恢复往日的神采,家人特别感谢医护团队。
而由于对中风康复认知的不足
中风患者和家属在康复治疗中
经常存在很多误区
你“踩雷”了几个?
误区1
不用做康复治疗
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
治疗中风偏瘫、不会说话、不能吃饭的最好办法就是打针吃药,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对脑梗患者来说,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小时,就可能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救活这些脑细胞。而康复治疗,是改善偏瘫后功能障碍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的定义是“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从定义中可看出,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是有根本区别的。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
误区2
康复治疗等后遗症期才开始
好多患者及家属都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要等得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能进行康复治疗。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年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建议: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在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脑卒中轻度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
误区3
中风偏瘫后
只被动康复治疗即可恢复
疾病早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被动活动,但主动运动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
研究显示,主动训练的程度越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患肢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就越好,所以被动训练不可能取代主动训练,主动训练必须作为主要的康复手段,患者应积极、医院康复治疗师进行各种适合自己的主动康复训练。
误区4
中风偏瘫后
康复训练运动量越大越好
在临床上,经常有一些中风偏瘫的患者自行康复训练运动量很大,继而出现了肩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异常模式等,其实这些都是患者盲目训练或者训练方式不正确或者运动量过大造成。
一般来说,病人运动锻炼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宜、劳逸结合等原则。总之,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而是要在康复治疗师正确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误区5
对中风偏瘫患者百般照顾
患者就能恢复好
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很多家属对偏瘫患者百般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吃喝拉撒全部由家属完成。其实中风后不愿动或家属照顾太好致使病人活动太少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大忌。
肢体瘫痪后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若病人活动太少,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体能逐渐下降等,更重要的是错失功能康复的良机,使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树立康复意识,从不同角度耐心地劝慰病人,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误区6
重视运动功能的恢复
无视其他功能恢复
中风患者往往不止存在运动障碍,很多还存在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感觉障碍、抑郁焦虑等。
在临床沟通中,很多家属表示:“我们要求不高,只要会走路了就行”。其实认知、言语、吞咽、情绪控制、感觉等对运动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处理不好,即使患者会走路,也会影响到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
误区7
下地越早,恢复越快
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关节按照一定的规律协调地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
偏瘫患者如未经正规的康复训练而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则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是典型的误用综合征表现。
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得关节屈曲动作难以完成。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的康复训练,增加髋关节的屈曲;在患者肢体运动协调基础上再进行步态训练,则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效率。
误区8
家属帮忙活动就好
不需要专业人员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必须在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再由康复治疗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训练,具体的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
比如: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
但是,如果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肢体反复练习抓握,则会加重患侧的屈曲痉挛模式,导致手指伸展困难,反而阻碍手功能的恢复。还有一些常见的错误训练导致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莞小卫提醒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
能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可较好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再生
所以一旦发现症状
尽早就医是关键哦~
来源/医院
我就知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