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经历了一场大病出院后,整个人都瘦了一圈。那是因为生病对人机体的损伤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其他方面。
比如,手术本身会对身体造成创伤,术后的创伤还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愈合,然而这时候也容易出现营养跟不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原因:
手术本身的创伤加上术后麻醉药物的残留会让人产生疲劳感,没有精力吃饭;
麻醉过后的疼痛会影响食欲,而食欲下降会加重疲劳感,在短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体重下降;
生病期间的情绪,也可能是造成食欲不振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有一些疾病会影响到胃肠道功能,造成一段时间的恶心、呕吐等等,导致身体的营养跟不上。
虽然大部分康复期人群在手术后2~4周,精力差、胃口差的情况会明显好转,但是如果在康复期没有注意营养补充,不仅会影响你的康复周期,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比如:
精神状态不好,没有精力去做一些活动;
体重下降,且伴有肌肉的流失;
免疫力下降,不容易抵抗外界的病毒、细菌。
研究显示,出院后的康复人群存在较为普遍的营养不良状况,这种状况不仅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活动能力,还会降低治疗效果,产生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所以需要格外重视康复期人群的营养补充。
康复期营养注意循序渐进,持续补充
良好的营养状况能促进机体康复。一般来说,康复人群应该根据疾病及进食情况,循序渐进补充不同的食物类型。
从流质饮食(奶制品、蛋羹、米汤、米糊等)、半流质饮食(稀饭、面条、肉末粥、馄饨等)、软食(软饭、包子、鱼片、虾仁、炒蛋、酸奶等),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在普通饮食时,可能会因为搭配不合理,造成营养素及矿物质的缺乏,或是因为一些特殊疾病像是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肠癌)术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药物治疗影响(如糖尿病、肿瘤化疗),而存在消化吸收受限的情况。另外一些特殊人群,像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容易存在能量及营养摄入不足的风险。
因此在康复期阶段,应特别注意营养的搭配。尽可能吃些易咀嚼、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果无法保证基本食物的摄入,还可以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及时补充医学营养品,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