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TUhjnbcbe - 2024/8/14 18:54:00

光的反射

新授课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并能利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通过观察,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

一.激情导入,交代目标: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教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a.入射光线AO.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即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

4.讨论。

(1)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

(2)怎样画出光的径迹?

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和反射光线点点,用直尺连接OA与OB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5.分析和论证。提问: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

演示实验一:在玻璃盒中点燃蚊香,使里面充满烟雾,比较手电筒的光线与激光光线射入其中的效果。

演示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

6.光路的可逆性。

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小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作图说明光路的可逆性,学生很容易接受。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小实验:用手电或太阳光照在镜面上反射,照到学生的脸上,他们会感到刺眼;而照在白纸上时,光线则比较柔和。什么原因?

①光照到镜面上发生了反射,而照在白纸上时,没有发生反射。

②光照在白纸上时,发生了漫反射。

提问: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规律吗?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小组合作你积极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必做题:

1.一束与镜面成4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是______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度.

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束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

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3.一束太阳光沿着与水平地面成60°角的方向照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A.°B.60°C.30°D.0°

选做题

4.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的器材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试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

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第三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

三.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五.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知识。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一是,探究实验中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时没有设计相应的表格,只是让学生大体对比了一下,甚至有的学生只做了一次实验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二是,反馈练习少且针对性不强,这点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三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没有画出详细的光路图来解释。没能让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概念。四是,课堂的各个环节不连贯,备课不精益求精,只是浮在表面上。五是,没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接受能力,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虑不周全。六是,没有板书设计,在授课时很容易造成板书凌乱,没有条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