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大家对中风这种疾病并不陌生。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疾病。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容易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中风患者数量多,影响范围广,已处于国际前列。可以说,预防和控制中风是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环节。下面就跟着亮健好药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预防中风。
一、哪些人容易中风呢?
1、高血压患者
研究表明,无论是高收缩压还是高舒张压,只要高到一定程度,都有可能引起中风。所以,血压高的人,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也要坚持服药,控制好血压,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2、心脏病患者
统计显示,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细菌性心肌膜炎和心脏瓣膜疾病的人,或做过心脏手术。安装过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人,容易出现血栓,引起中风。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脂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还容易出现高血压,这些都是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
4、血液粘度高的人
一些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过多,血液变得粘稠,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中风。
5、酗酒者
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大量饮酒,每天摄入超过60克酒精,可能会发生中风。
6、吸烟者
吸烟可以让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容易引起中风。然而,吸烟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是暂时的。只要停止吸烟超过2年,中风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7、脑血管畸形者
有的人有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先天性血管壁缺陷,平时可能没有症状,但容易患出血性中风。
8、吃咸食的人
国外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发现吃了很多咸的老鼠15周后都死了。病理解剖发现,这些老鼠的大脑有小区域性坏死。分析认为,吃太多盐会导致脑动脉损伤和狭窄,从而导致中风。
9、习惯性便秘的人
老年人动脉硬化,大便干燥。排便容易使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同时升高,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发生中风。
10、体内缺镁者
镁能延缓人体内血小板凝集,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缺镁时,这种作用会减弱,容易形成脑血栓。镁还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降低血脂,预防脑动脉硬化。为了防止镁的缺乏,科学家建议成年男性每天摄入不少于50毫克镁,女性不少于00毫克镁。绿叶蔬菜、各种谷物、海味食品,尤其是大豆、杏仁,镁含量较高,应多吃。
二、中风有哪些表现?
1、头痛严重
中风引起的头痛非常严重。很多中风患者事后回忆起当时的中风,认为中风发作时头痛的程度是人生中最严重的。
2、侧肌无力
中风发作时,患者一侧或两侧的身体通常无法动弹,即使能轻微动弹,也完全无法用力,甚至筷子、笔、手机等轻微的东西都拿不住。
、口齿不清
中风发作时,由于大脑短暂缺血,人的语言神经也受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口齿模糊或胡言乱语,整个人的思维非常混乱。
4、视力严重受损
由于脑缺血,中风患者的视觉神经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眼睛模糊甚至失明。
三、如何预防中风?
1、调整生活行为
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肪饮食、久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等都是中风的诱因。针对这些因素,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如戒烟或限制吸烟量、避免过量饮酒、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调整作息规律等。
2、危险因素的治疗控制
中风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胖等因素引起的。当脑血管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时,发病是由诱发因素引起的。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与中风有关的危险因素,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
、注意户外活动
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突然从温度较高的环境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尤其是老年人),外出时注意保暖。有中风史的患者也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摔跤;另外,日常生活中起床、低头系鞋带等动作要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4、常备急救药物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除了常规的预防措施外,还需要准备急救药物来应对突发中风。一旦中风发作,缺血缺氧的脑组织会在短时间内受损。如果不及时就诊,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致死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