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房颤
上海市同济心脏康复科蒋玉美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二十一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在四十岁或以上人士当中,有四分之一人一生中会患上房颤。房颤患者五年内中风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高达30%,五年内三分之一患者复发。一旦发生脑卒中,轻则致残,重则致死。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特点,我国许多潜在的房颤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为提高广大市民房颤的疾病和预防意识,减轻房颤引发的脑卒中危害,在秋天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房颤。
猝死里面最主要的病因是心脏性猝死,特点是突然意外死亡,可以抢救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说,及时有效抢救很重要,而提前预防是重中之重。
一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窦房结无法“命令”心房,而导致心房无规律地,快速地跳动,心房率能达到-次/分。
二
哪些人易患房颤?
三
房颤的症状
房颤患者发作症状不典型;约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完全无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部分患者直接以脑卒中作为首次发作的表现,首次诊断房颤时可能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
四
房颤的危害
房颤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较无房颤患者增加3倍
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
发生认识减退的风险增加40-60%
近1/5的房颤患者出现抑郁
五
房颤的治疗—改善症状,预防卒中
一旦明确诊断为房颤,评分大于2分,最要紧最主要的是开始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
很多房颤患者深有体会,一动心率就加快,出现心悸心慌,而且担心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故以“静养”为主。这恰恰与身体机能、疾病转归相悖,最新的房颤指南亦再次强调在规范药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运动,可以改善房颤症状,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那房颤患者如何科学运动?如何规范药物治疗?如何控制危险因素?
心脏康复就是一个以房颤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综合管理护理体系,由一个跨学科团队来提供最佳的一站式治疗。
六
房颤的预防
除了年龄这个不可抗力因素外,房颤的发生我们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稳定的情绪心境,科学的规律运动以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来预防。
七
小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其是个“隐形的杀手”,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抗凝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心脏康复参与房颤上游预防与下游康复全过程。
作者简介
蒋玉美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上海市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治医师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end
医院心脏康复科,全上海唯一一家可以住院进行心脏康复的科室,面向心血管常见病及危重症康复患者,包括冠脉支架术后、冠脉搭桥术后或换瓣术后、冠脉严重病变既不能搭桥又不能支架植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肿瘤康复患者、其他心肺术后等疾病患者康复。同时面向健身及户外运动爱好者开展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运动能力及运动风险(例如:马拉松、戈壁越野等运动前风险评估)。我们是全国心脏康复培训示范基地、CDQI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示范中心,是国内业界享誉盛名的心脏康复中心。
专家介绍
沈玉芹,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脏康复科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学会上海联盟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心脏康复中心专家委员、CDQI心脏康复中心评审认证组上海组长,上海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执笔撰写多部有关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多项局级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及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颁发的“优秀康复医师奖”,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推动心脏康复贡献奖”,第20届日本心脏康复年会国际论坛最佳发言奖。
文案:蒋玉美
图片:上海同济心脏康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