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由于近年来全球冠心病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专家们认为对于血脂的管理需要更加严格。那么目前最新的国内外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对于患者血脂的要求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在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颁布了《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并较前做了重要的更新。首先就是将血脂控制目标降至更低,即高风险人群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低50%以上且治疗目标<1.8mmol/L;极高风险人群LDL-C降低50%以上且治疗目标<1.4mmol/L。并且将极高风险目标人群在原有ASCVD(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变等)人群基础上,增加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ASCVD或其它主要危险因素、严重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伴靶器官(肾、视网膜、神经)损伤人群。大量证据表明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呈明显正相关,所以尽可能降低LDL-C水平能够为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带来长远的获益。在国内,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发布调脂治疗专家建议中首次提出了“超高危人群”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并建议这类人群LDL-C水平降至<1.4mmol/L。超高危人群指发生过≥2次严重的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高风险因素。严重的ASCVD指的是在近一年内发生过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既往超过1年的心梗病史;缺血性卒中史(例如脑梗);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如颈动脉狭窄并引起头晕),并接受过支架、球囊或截肢治疗。高风险因素包括多支血管病变(包括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外周动脉等);早发冠心病(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LDL-C4.9mmol/L;既往冠状动脉做过搭桥或支架治疗史;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吸烟;最高可耐受药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仍≥2.6mmol/L。
那么哪些方法可以控制血脂水平呢?降脂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干预两方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例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和非他汀类药物(例如依折麦布、依洛尤单抗等)两大类,具体药物的选择以及是否进行联合用药,需通过医生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来决定。生活方式改善主要依据其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包括:
①戒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②饮食,推荐均衡摄入水果、蔬菜、全麦谷物、豆类、低脂乳制品、低脂禽类、鱼类、坚果等。另外研究发现低脂高碳水饮食可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并且长期素食更易出现血脂异常,所以饮食需要合理的荤素搭配。
③运动,坚持每周-分钟的中强度体育运动,可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紊乱等问题。
④控制体重,对于肥胖及超重的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制订减肥方案,积极进行减重。
⑤限制饮酒,饮酒太多会促进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综合近年来指南中对于血脂管理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更多的证据也表明积极的降脂治疗能够大大降低ASCVD人群整体不良风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密切监测血脂水平:采取生活方式干预者,需在3~6个月后复查血脂,若能达到医生建议目标,可继续此方法干预,每半年复查1次;采用药物治疗者,首次服用药物4~6周后复查血脂、肝功、肌酶,若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则每半年复查1次即可。
来源:医院徐浩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