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一年级加减互逆
TUhjnbcbe - 2025/1/5 23:5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

我任教一年级数学多年,总是会碰到这么一种学生“似懂非懂、加减不分”的现象。

1不可逆性,儿童的认知规律

通过调查我发现这种现象在一年级是普遍存在的,存在即合理,肯定有符合低段学生心理认知的特点。从心理学上说,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知问题,利用人的感觉器官获得信息,输入大脑;第二步是对感知到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重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步是把大脑解决问题的方法输出,一般表现为用书面或者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从逻辑上来看,第三步是解决方法的输出,它是在前二步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前二步出现了问题,第三步才会跟着出现问题,所以问题出在前二个环节上。

我查阅了资料,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的过渡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半逻辑状态,理解记忆、分析加工的能力极差。也就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要让学生重新排个次序,动个脑筋转个弯很难。上面的二题“加减不分”的学生写出来算式中数的顺序是与我们阅读书写时“从左往右,从上向下”的顺序是一样的,也就是和学生感知信息,输入大脑的次序是一致的。在第一题中,学生看到的次序先是左边手中有4个棋子,接下来是右边手中有几个棋子,最后是一共有6个棋子,学生大脑中也是按这个次序感知的,得出前二个数合起来就是第三个数,由此就会得出“4+()=6”。由于数字比较简单,学生能一下子得出()中是2,于是就会写“4+2=6”了。上面的第二题也是这样的,学生看到的顺序首先是有一群鸟,接下来是飞走了5只,最后是还有3只,学生大脑中按这个次序感知后,就会得出原有的去掉飞走的就是还有的关系,由此就会得出“()—5=3”,同理学生就会写成“8—5=3”的算式。

其实学生出现这种算式是顺向思维的结果,应该是思维逻辑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用的,也就是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前面二题中列出的“6—4=2”、“5+3=8”这种算式是学生逆向思维的结果,应该是思维逻辑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用的,也就是在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了。皮亚杰明确提出:儿童的前运算阶段,还没有所谓“守恒”和“可逆性”,就是思维的不可逆性,什么是思维的不可逆性,举例来说:就是问一个孩子他的哥哥是谁,他能正确地回答;但是如果问他的哥哥的弟弟是谁,他就不知道了。简单来说就是只能顺向思考,不能逆向思考。一年级正处在二个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有部分孩子心理发展的较慢,就是还处于思维的不可逆阶段,只能顺向思维,不能进行逆向思维,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加减不分”的现象,怎么可能纠正得过来呢?往往是“今天对了,明天又错”,教师教得无语,孩子学得更苦,拔苗助长式地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等到学生心理发展成熟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1分析对错,从数量关系入手

明白了学生出现这种“加减不分”的现象的心理原因。那么作为教师到底该怎样评判呢?用什么作为评判的依据呢?从上面的调查中得知大部分教师认为是错的,依据是我们解决问题一般总是用已知条件去解决未知问题的,所以应当把已知数写在等号左侧,未知数写在等号右侧。少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问题答案了,应该是懂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看可以算对,但最好还是能用逆向算式表示二种观点在期末批卷,经常会有争论,到底谁对谁错呢?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的应用题目叫做解决问题,故本人认为只要学生能把问题解决了就是对的,“顺逆”二种方法现在都能解决问题,孩子都能正确说出答案了,故应该算对的。至于学生用那种思维方式表达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的数学教学本身在提倡进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思多想,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我们数学主要是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只要找对了数量关系,就是理解了题目。教过高年级的人都知道学生学习方程的时候,要点就是找准数量关系,把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进行列算式,从未规定未知数一定要放在等号的右边。假如从方程的角度考虑,学生用顺向思维列出算式就是方程,用逆向思维列出的算式就是解方程的第一步。二者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罢了。本身加减法也是可以互逆的:加数+加数=和,可以变为和一加数=加数;被减数一减数=差,可变为减数+差=被减数。因此学生做这类题目,着重点就应该放在数量关系上的,只要数量关系找准了、能理顺了,至于学生用那种思考方式表达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故从数量关系看也应该算做对的。

2统一认识,教参上明确标准

综上所述,孩子的这种做法绝对是对的,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统一地认识。把已知数写在等号左侧,未知数写在等号右侧,只不过是我们成人的一种习惯罢了。一年级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其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若是因为这种“加减不分”的现象,被教师、家长批评,且是屡教不改的批评,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可想有多大,肯定严重影响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数量关系入手,把分数还给孩子”,把教师和学生从这个“似懂不懂、加减不分”的陷阱中解脱出来。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教学参考书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依据,只要在教学参考书上碰到这类问题时,明确加上这么一句话,从数量关系入手,不管加减全算对的。那么一线教师有了明确的评判标准,再也不会出现前面调查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是错的现象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一年级加减互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