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妈说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千年前,孔夫子说的这句话是为了告诉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能够听得懂别人的“弦外之音”。而这种能力似乎是我们从小就与生俱来的一样。比如:“这次成绩很棒,妈妈一定会奖励我”“老师一定觉得这次我表现得不错”“老板今天可能要批评我”,仿佛我们全部都是是获得“读心术”的TheSupernatural(超能力者)。
可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做法,真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吗?
我们不妨想一想,在《皇帝的新装》中,揭露皇帝赤裸身体真相的小男孩,究竟是天真无邪,还是没有读懂周围人的“弦外之音”?
我们往往能够读得懂别人的“弦外之音”,其实是由于我们的大脑机制决定的。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高速运行的模拟器。
在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感应时,大脑会综合信息判断分析,建立相应的反应模型。或者是反方向思考,借助更多的信息,构建对方的反应模型。
就像是足球比赛中,己方守门员会根据对方的跑动和皮球的传递,判断对方要插入的位置。从而做出扑救或者禁区外拦截等技术动作。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将信息源进行抽象化处理,采取更多元的信息进行模型搭建的时候,会更好地接触到事情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流于现象的表面。
但是对于2~7岁的孩子,信息的抽象化处理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就是常说的孩子处于的“我见即世界”的阶段。
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前预算阶段”,将孩子存在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
01儿童的“我见即世界”阶段,什么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提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儿童心理学中的殿堂级人物:让·皮亚杰。这位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就儿童发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相比较于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儿童并不是缺少经验,认识不足,分析能力不强等量上的不足,而是在内容上存在着质的缺乏。
换句话来说,儿童之所以不能对于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不是因为儿童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和认识能力,而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本身的身体发育特质所导致的。
尽管“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到脑神经领域并被不断补充,但是皮亚杰的核心观点依然是该理论的框架。
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必须通过实验建立儿童行为和不同阶段思想之间的联系。
目的是通过这种实验进一步分析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多元思考能力之间的关系。
被爱因斯坦称为“天才”的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很好地解释了上面的问题,他验证结论的实验也成了心理学历史上的经典实验。
0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个经典实验
一、三山实验——儿童认知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中,皮亚杰错落有致地摆放了三座山丘。
紧接着,皮亚杰要求孩子们从前后左右的不同方位观察这所三山模型,然后再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拍摄的沙丘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拍摄哪张照片一样。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处于前运算阶段即2~7岁的儿童不能正确地说出另外一个人看到的沙丘情景。甚至认为另外一个人所看到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是一致的。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认知的不可逆性。不具备观点采译能力也是逻辑性缺乏的表现,往往会选择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生活中的表现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分享”会产生抵抗情绪,这并不是他们天生“自私”,而是他们不具备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质的区别而非学习等量上的差异。
二、守恒实验——儿童思维开始出现可逆性
给儿童两杯等量的水,其中两杯水的杯子完全一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这两杯水分别倒入一个高瘦和矮胖的容器当中,询问儿童两个杯子里那一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或者一样多)。
前运算阶段即2~7岁的儿童会根据水面的高度认为两杯水的量不一致,而并没有考虑到杯子口径的大小影响,而7、8岁及以上的儿童则会对这样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只有到了具体预算阶段才会通过可逆性的思考考虑物体前后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思考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并得出相关的答案。
这解释了为什么7到8岁以上的孩子往往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知识教导,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尝试着从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相比较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多元化思考能力的质上存在提升,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进行量上的训练。
0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在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如果能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分阶段的准确把握,就会更好的对人类关系的集合体社会展开认识和解释。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建立了儿童年龄和认知程度的关系,是帮助儿童发展社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的理论基础。
孩子在小的时候存在着不爱分享,“自私”的表现,孩子是不是“人性本恶”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孩子什么时候上学最合适?这些都是困扰着父母的一系列问题。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在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教育是帮助父母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
04父母应该怎么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
1)前运算阶段——2~7岁的孩子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往往由于年龄的限制,往往并没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并不是由于教育的缺失或者经验不足导致的这种现象的出现,而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本身就不具备这种能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不爱分享,对于喜欢的事情往往会一直争取,甚至表现出自私的倾向。这其实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理解父母说的“你想想别人”的话,不能听出成年人的“弦外之音”。
对于父母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多的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比较。
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因势利导,通过和孩子做游戏,看动画片为孩子建立分享的启蒙教育。
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孩子不应该受到过早的体系化教育,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被强行进行体系教育,使得这些孩子不能做到像其他“大孩子”一样快速理解问题,久而久之会使得孩子性格内向,甚至导致抑郁。成绩也会出现“二年级效应”。
2)具体预算阶段——7~12岁的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可逆性的情况。可逆性是指儿童能够反向思考他们所见到的现象,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的具有守恒性的特点,类似一斤重的棉花和一斤重的铁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即使不能马上正确解答也会理解为什么一样重,这是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最大的不同。
抓住7岁这个关键时期是培养孩子多元化思考的关键。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想想别人的看法”这句话,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大脑中已经出现了多元化思考的能力。
父母应该利用孩子玩耍的时间和孩子进行生活常见问题的讨论,比如:
今天看到的动画片,在学校做了什么事等等。
父母可以尽量多的帮助孩子列出不同角度,分别指出应对方法。带着孩子不断建立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就会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助力。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拓展一:被父母“用爱兜底”的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试试
拓展二:“左撇子”孩子比普通人更聪明?科学家:左撇子远没你想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