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见识
成为孩子
认知世界的天花板
让孩子的每一分好奇和求知欲都有处安放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没有自己能力,更不要说坚韧、创新这样的品质了,天天我盯着还做不好,我就只能指望着他哪天突然开窍了。”
对于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来说,“顿悟”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成长的年代和孩子已经大不一样了。
我们中的很多人幼时生活并不富裕,当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后,突然顿悟,然后就拼命努力,试图实现阶层的跃迁,满足马斯洛需求论下面的基础部分。
而我们的孩子呢,一出生就衣食无忧,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一代。一位孩子这样问妈妈“我为什么要读书?我也花不了什么钱,我觉得我们家这些钱,足够我花了。”那位全职妈妈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确实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可以无需为了生存去工作,可以为了实现梦想而去工作,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作为家长,应该引领孩子去看见,去体验更高层级的快乐和成就感。因为,一旦体验过这种高层级的快乐和成就感,人就不会沉迷于短期的、肤浅的快乐,会成为一个自信、自律、不断突破自我的人。
01如果做不到高格局的引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倾听青春期孩子和家长的问题,都是小时候亲子沟通没做好埋下的坑,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内心却孤独脆弱,因为他们的需求家长不懂。
比如,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需要你更多的鼓励。”可是妈妈立刻回怼“你成天那么拖拉、学习劲头低迷,让我怎么鼓励你?”
孩子又对妈妈说“老师今天莫名地批评了我,我觉得我没做错。”没有安慰,反而迎来妈妈的一通责骂,“你怎么可以和老师顶嘴呢,老师叫你干嘛你就干嘛”
试想,从这以后,你觉得孩子还会和妈妈掏心窝吗?
我们面对的孩子是一群对精神世界有高需求的孩子,从小接触的、看到的东西又多,小脑瓜里思考的内容自然就比我们小时候要深刻。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对父母精神层级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需要更多高层级的对话。
我们自己的格局没到那个境界,我们自然就听不懂孩子的话,读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难怪我们的青春期孩子会说她最喜欢的是家里的猫,因为猫至少会安静地听她说话,而不是总在否定她的想法。
所以要想和孩子聊梦想,陪着孩子制定行动方案,并为之努力,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基石!
如果我们做不到高格局的引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倾听、倾听、再倾听。
鼓励孩子去尝试,而不总是急着去否认,多看孩子身上的优点,不断告诉他,让他始终自信满满,内驱力永远是上进的源动力。
02父母应该更多去思考的是如何选择,而不是如何被选择。父母应该具有长线思维,思考的是:后十年、二十年社会的增长点在哪?下一个风口机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孩子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孩子的个性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特长和未来社会需求的链接点在哪里?怎样才能唤醒和挖掘孩子的潜能、去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特质?
每年高考报考志愿,都是考验父母段位的时候。
父母能否看清大局势,给予孩子一个主框架和大路线的指导,抓好肯定节点,同时在细节上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特点,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确保孩子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做出正确抉择,也是父母本身格局和见识的体现。
“被选择”考验的是成绩,而“选择”考验的是眼光和格局。
03当苛责孩子时,请问,父母,你的梦想又是什么?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梦想,那么,作为父母,你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我们建议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建立梦想清单,可是有些妈妈说我的人生已经这样了,我现在的梦想就是把我的孩子培养成有出息的人。
试想,如果一个人背负着另一个人的梦想,负重前行,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把孩子当成实现理想的工具,用他来补足人生的遗憾,那孩子的人生是不是有点可悲?难怪有孩子说,如果父母把花在我身上的洪荒之力花在自己身上,我早已经是富二代了。
一个没有梦想的妈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你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不也活了大半辈子,为什么一定要逼着我去实现梦想呢?”
身边很多的家长,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新方法学了之后坚持不了几周就放下了,道理说起来一套套的,但自己也做不到。
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曾经有位妈妈在教女儿算数,说教了她十几遍还是错,她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开始指责女儿。
但是后来看到女儿在错了十几遍之后仍没有放弃,还在不断尝试,妈妈泪目了,一个如此有韧性的孩子,自己不仅没有鼓励,反而一味批评苛责,把学习变成了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孩子怎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呢?应该学学另一位妈妈说的话——妈妈可以无条件地支持你,你可以失败,但不许放弃。
04父母的格局不够,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就像照镜子发现镜子里的人脸上有块污渍,照镜子的人不擦自己脸上的脏东西,还老想着使劲帮镜子里的人去擦。
而提高认知绕不过实践,实践、意志和孩子自己摸索后的顿悟,再内化沉淀,最后才能形成孩子自己的认知。
不得不说,人到中年会固执己见,这是个青黄不接又疲于奔命的年龄——青黄不接的是精神,疲于奔命的是身体。
为了让孩子规避不必要的弯路,减少不必要的试错成本,家长恨不得把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让10多岁的孩子具备30岁的认知,20岁的孩子具备40岁的认知,这样,他们的人生将会比父母更好,才会跑得更快,行得更远。
但是实际上呢?
热播剧《启航:当风起时》中,谢航的父母好不容易托关系为儿子在银行找了份工作,稳定又安逸,在父辈那个年代,这可是不折不扣的铁饭碗。当父母知道谢航把银行工作辞了,气恼不已。
后来谢航面试外企公司,一路升迁,薪水比在原来银行多好几倍,最后做到销冠,未来可期。
不得不说,孩子的成就跟父母自身的认知层次和见识格局绝对是成正比例的。人最难看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多少父母像剧中谢航的父母一样,固守已知和臆测的认知观念,凭自己的经历经验,安排孩子的一切,从不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已经大变天,与他们认知中的完全不一样了。
人非圣贤,谁不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必然带着原生家庭的局限,而且被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难免会磕磕绊绊,手忙脚乱,难免会出错。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父母应该学着与时俱进,学会终身成长。如果不自我更新知识储备,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认知就会退化,而孩子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却在一天天变强。
这时,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不要让孩子囿于你的认知范围里。
除了自身禀赋和不可选择的起点,人一生的高度最主要受限于认知。父母给孩子的应该是精神层级的引领和格局的开阔。父母的认知一旦出了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将是不可逆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承认失败难,承认自己的认知错了更难。
如果父母学会反思,那将是孩子的福气。
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性,没有人能保证当年适合我们的那些
做法,就一定适合今天的孩子。父母想要继续做孩子的引路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终身学习。
那么,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学习,一起去体验、去创造、去突破、去实现呢?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去给孩子找最好的老师,最优的资源,殊不知父母的眼界和思维格局以及榜样的力量,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线。
成功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复制自己,而是超越自己,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不是把自己的认知做成孩子认知的天花板,而是要把自己的认知打造成孩子认知的起跑点,这才是父母的基本责任。
孩子是独立生命体,你爱ta,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提升认知不仅是孩子的事,更是父母的职责,提升认知没有终点,是所有人一生的修行和功课。
我们是一群在海外工作、学习、陪读的宝爸宝妈,深知教育是一项旷世大工程,会倾尽每个人的力量甚至每个家庭的力量。在这个“地球是平的”的时代,我们愿意分享我们自己的育儿经验和一路走来的苦甜,也欢迎您分享您和孩子的经历,人多力量大,一切为了孩子更优秀。#教育听我说观点#
本期作者:小留洋豆子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