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放体系的思维,能够跨越壁障,再通过继续升维至上位概念,从而发现新的思考的“轴”和“变量”。
一、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越抽象的就越是“上位”,越具体的越是“下位”。
1、上位概念是指用于思考的解释层
*事实是客观且个别的观察对象,人类的思路对事实进行某种解释,既意味着提升至上位概念。
*框架,指的是通过上位概念的组合,以俯瞰的方式对某特定领域的相关整体进行分类、整理后的大的概念型架构。
*通过“套用架构”思考,对事项进行分类关联(分、连),就能发现自己的思维盲点。
2、上位概念是指用“元”的思考
*所谓“元”,常被用于“俯瞰作为更高一级的视角的事物”这种现象。比如:元数据,指的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所谓“元”就是“意识”,任何事情走到最后,都会抵达简单的本质。
*要想认识到“常识之墙”,第一步必须俯瞰那道墙,把握不囿于常识的状态,这就需要元认知。
*人们最想对别人说的是抱怨和自夸,最不想听别人说的也是这两样。
3、脱离“现在、这里、这个”
*要觉察自己的自以为是,元视角至关重要。
4、“无知之知”是“元认知”的产物
*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无知之知”,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元认知的产物。
*苏格拉底并不是在说无知本身是问题,而是在说元级的“无知的无知”,即没有认识到自己无知才是最大的问题。
二、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
*抽象意味着提取特征,各门科学的定律也均来自抽象化。
1、“分类”是源自抽象化的上位概念
*人类通过分类整理知识的进化,可一旦进行分类,原本只是在人类脑中所画的分界线,就会被当成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这就是“常识壁障”。
2、“关系与结构”的抽象化
*两个事象间的关联称为“关系”,包括“关系”在内及三个以上的多个事象间的关联称为“结构”。
*识别个别事实的状态是下位概念,无视个别事象本身的特征,仅着眼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性是上位概念。
*能操控无法直接看见的概念,是人类的强项;然而人类连实际并不存在的不必要的关系也能“看见”,这有时会成为人类的弱点。
*类推思维:找出乍一看完全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共同点,从而生成新创意。
*“寻找难以发现的共同点”与创造性息息相关。
*一旦学会使用上位概念及抽象化语言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再使其落回到下位概念,也就是说,向上位概念的转变是“不可逆”的。
*用超出自身极限的抽象化,即上位概念讲话,别人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一旦自己学会了如何操控抽象化这一上位概念,再用下位概念去表述,就会变得很难。
3、抽象化没有“公民权”的理由
*抽象化是人类智慧基础中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区分动物和人类的决定性的能力之一。
*词语和数字是抽象化思维的典型产物。
*由于抽象化未能让人们认识到真实,所以往往遭到误解。
*抽象最大的优点是“应用范围广”,但是同时也会成为缺点,意味着“可以随意解释”。
4、作为抽象化应用的“类推”
1)从遥远的领域借用:越是深刻的追求抽象化、迫近本质,从“远方借用”的可能性越大;
2)洞察相似点和不同点
*常见的武断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自己的行业很特殊,觉得“其他行业或商界以外的事例的没用”,心门紧闭,思考停止;另一种过于一般化的思考,觉得“做什么都能顺利”。
3)“纵向移动的落差”越大越好
*所谓好的抽象化,关键就是具体----抽象的纵向移动的落差大。
4)通过抽象化记忆身边的事象
*要时刻通过抽象化记忆身边的商品和服务,如何找出抽象化的轴,响应潜在的需求,是成功的要因。
三、通过思考的“轴”升维
1、思考的轴是指解释的方向性
*思考的“轴”,可以说是用于解释个别事实或事象的事物观,循着这个轴进行前文所述的抽象化和分类,就能产生新知见,进而至于创造和想象。
*具有一定的轴的分类,被称为“MECE”,不存在遗漏和重复的分类。
2、思考的“轴”的三个种类
1)作为大的视角,视基准是定量还是定性的;
*所谓定量的,是指能纯粹用数字表现的“轴”,比如尺寸、重量和价格,这同数学中的“坐标”完全一样,可以作为一个变量处理。
2)第二种领域是定性的,其形象是通过定性地提取对立的概念,然后在他们之间架起“轴”,比如“左右”、“保守和革新”、“旧有与新创”。
3)从“轴”的走向上讲,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演绎式提取的,也有通过基于经验法则的归纳式提取的。
*通过经验法则,以归纳式提取的“轴”,通常称为框架。
3、“多样性”之所以重要的理由
*要想升至上位概念,找到作为下位概念的观察事象的相关“轴”,观察事象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反之,在类似的事象、距离相近的事象间,难以找到对立轴,所以很难使创意得到扩充。
四、通过“Why(上位目的)”升维
1、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是“一个道理”
*对于上位目的的思考程度越甚,每个行为就越有深度,同时通过思考每个行为与上位目的的关联机制,就能学会如何充分地、高效地使用时间。
2、“为什么”是向上位概念回溯的唯一口令
*只有Why是用于发现问题的疑问词,其他都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疑问词。
*Why是通用性很高的便于使用的疑问词,面向过去就是“原因”,面向未来就是“目的”。
3、以上位目的思考的Why型思维
*更能迫近本质的课题,手段的范围也会得到极大的扩张。
*通过Why使思维跨越壁障。
*把握顾客的真正目的或需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手段的层面,就能使实现手段变得丰富多样。
4、通过Why型思维改变赛台
*改变赛台的一个终极姿态是思考“不必执行该手段(包括代替手段在内)也能达到目的”的方法。
五、活用“元思考法”
1、与上游工作契合的元思考方法
*通过“上位概念”的思考方法,确定整体概念、变量固定之前的不确定性高的工作。
2、上位概念的工作不可能分担
*所谓概念,是针对象物“简而言之是什么”的简单说明,要做到高度抽象的表现;因此,概念不应该是很多人凑在一起想出来的,应该是少数人,最好是一个人思考得出的。
*象“概念”这样高度抽象的智慧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多个意见的折衷方案。
*高度具体的下位概念,就必须具备多样性和数量----多人分担工作就有了可能。
*像众包那样的集体智慧所适合的是下位概念的创意提取。
*上位和下位的差距大小将影响解决问题的品质。
*所谓“头脑的灵活度”就是思考怎样能升至上位概念。
*数学中将“不能再怀疑”的前提条件称为定理。
*上位概念的天花板是单面镜:也就是说,上位概念从下方看,好似有一道天花板阻隔,也可将其理解为前文所述的“已知世界的墙”。
*上位概念的天花板像单面镜一样,是单向透光的;这也可以说是知识与未知的非对称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