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何以可能》之《如何知道》下篇之十五:
自由演化的三大层次
华柱济舟
自由就是完全独立的自主性,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如果有他物影响、决定了自己的行为,就不是自由。自由是无条件的绝对自由。演化的三大层次是:无生命、生命、思维,或说:物理、生理、心理。
生理以物理为基础,是对物理的继承和否定,心理又以生理为基础,又是对生理的继承和否定。物理、生理、心理,又并非不同之“理”,而是同一之“理”的不同表达——都是自变规范表达,都是同一全体的否定之否定,只是对层次共性的否定,只是整体上否定意义表达出全新的意义,并非忽然产生一个绝对不同、原来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来,绝不是无端出来一个没有内在根据的东西,当然,层次否定需要达到一定条件。生命产生、思维产生都需要条件。在合适的特定具体条件下达成对全体层次的的否定,正如原点是局部具体达成对全体的否定。三大层次一脉相承,以上一层次为基础的继承又否定,贯穿所有的演化历史。三大层次都是本性的自然呈现,每个层次都是本性的阶段性发展。特别的,生命层次、思维层次的演化,仍然是不断否定的进展。在层次内看起来似乎是连续的,但微观层面一定是顿变的。
层次共性的否定只有是整体的否定,因此必然是“顿变”,“突变”,表现出整体性、不可还原性、不可预见性。
在生命诞生之前,是一个无生命的世界,是一个纯物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物质严格地遵守物理规律,虽然物质的形式在组合、分离、化合,不断的变来变去,但是物理规律不变,物理规律就成了物质世界的共性。因为整体的否定之否定本性,自然要否定物质世界的这种共性。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网络整体,从原点开始,一层层的集合、联结,达到对无内容、无分别的初态的最大否定,并作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万物的方式。这种集合表达联结的倾向——自否的倾向表现出来就是引力作用。引力作用可以说是物质世界形成时最大最明显的特征。
生命层次呢?生命体那怕如草履虫样的单细胞生命体的内部结构都是惊人复杂的,但是,科学证实组成生命体的原子与组成无生命物质的原子没有什么不同,比如草履虫内的C原子与身体之外的钻石的C原子一模一样。但是生命现象却不能说成就是这些原子的特性,生命绝对不是“不过一堆原子的拼凑、组合”,生命产生的原动力是全体对无生命整体层次的否定。
每个生命似乎都是一个嬗变的整体的“新心”,并且“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它要否定引力,向上生长;要否定静止,主动运动;要否定死亡,复制自己。生命能向上生长,能新陈代谢,能分裂或性繁殖遗传自己,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不同于高压下石墨自然变成金刚石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要否定无生命的物质只是一个松散联结的集合,没有“自性”。生命不断否定,集合内子集的联结作用更复杂,产生整体层次顿变,演化出能映射、含摄生命个体的整体信息的“中枢”,从细胞拥有细胞核,不断进化直至动物拥有大脑,这些都不是物理层次的表现。
生命否定无生命,有反物理的自否意志,却仍要一定程度遵循无生命的物理。例如原点层次的一些表达必然在生命层次中展现,生命体也如原点有生死,也有同类相聚的倾向。生命体在落体运动也一样有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碰撞过程中也一样遵守运动学的原理。
还有一个直观的现象:生命要演化出感觉器官去认识分别物理世界的声音、形貌、运动等,并且最大程度的区别、否定无生命,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物理定律。例如人耳的工作,最基本的发生:声波传到耳廓,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并引起鼓膜的振动。可以说鼓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鼓膜的演化妙不可言。还有神经传导,神经元内钠离子、钾离子的浓度形成电势差传导电信号,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演化的美妙。还有仿生学,根据生物的本领,启发我们在物理层面的发明创造。
万物通过关系联结,构成无比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我们大脑通过神经元的连接,构成无比复杂深邃的心理世界的生理基础。万物联结的本质是意义的勾连、纠缠。我们看神经元突触的形态,像树根,像章鱼,简直就是要抓取、勾连的直观反映,关系联结的本质必然在生理层次上有所反映。我们的心灵害怕空虚,不是时时想抓取什么对抗空虚、否定空虚吗?
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确实看起来天壤之别,看看山川河流,再看看能说话、能思维、能创造的人类,怎能不惊叹?没有一样东西能产生于绝对的无,如果心智与物理与无生命层次截然不同,就是在物理世界之后忽然、无端地产生的绝对不同的另一什么东西,就不是以已经形成的物理世界为“因”,心智产生只有认为其有本原上的根据,才能“捍卫”一元论。本书开头也已质疑:如果认为精神与物质可以相互影响、作用,如果是根本不同的原本毫无关系的独立实体,二者相互作用,如何可能?精神有形象否?如何与物质共存?如何推动有质量的物体?
我们认为全体从开始就是具有“原意识”的,具有发展成心智思维的潜在可能。研究量子物理、生命科学的部分科学家也有持这样观点的,相信这样的声音会越来越大,成为主流。下面引用这样一段话:“完全不可理解的是,在动物的细胞中,感觉这一心理生活之基本要素怎么会像手枪的发射一样突然地出现;必然断定,即使是无机的物体也有心理,当然是最低限度的、简单的心理,当我们沿着生物的阶梯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的时候,这一心理也就随着生长并复杂化起来。”[1]
这段话认识到心理不会无端地忽然产生,至于无机物的心理,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就另当别论的。从本书观点来看,无机物(无生命层次)的“心理”应该是原意识,其本质是全体的能动性,是全体的原意识。
也有“突现论”,主张精神意识是综合了物理、化学、生化、神经生理、复杂的大脑等众多因素的突现特性。突现正是层次否定的特点,但是绝不是从无到有的创生,其突现特性只是基础层次潜在的可能性,现在只是显化、突现,一直具有内在的“因”、“种子”。
不可能的事件是不可能实现的,鸟蛋孵化一定程度,小鸟破壳而出,可以叫,可以跳,感知饥饿、恐惧,相比鸟蛋,小鸟的意识仿佛凭空无端而来——当然不是凭空“神”的赐予。石头永远孵化不出小鸟来。
全体发展至人类的思维,已经在这一层次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自由化。人的身体有限有形,但活动本能无限无形,注定演化的心理世界要无限无形,去否定身体的有限有形,人的大脑有数量巨大的神经元,神经元有无限可能的连接方式,都成为无限心理世界的生理基础。心灵无限本性,渴望将世界一切纳入“自我”心理世界之中。
我们能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内化为概念,概念定义命名获得普遍认同之后,就仿佛获得了“真实”,有了概念就有了语言的表达,渐渐地,我们进化出一个“心理世界”(心宇宙),可以调动概念从事归纳、分析、运算、演绎等理性思考,仿佛概念运行在此世界之中;可以用语言自由表达我们的思想,仿佛语言编码了思想;我们能自由的联想,联想是把不同的时空事物瞬间放在“心中”;我们能自由的回忆,回忆是瞬间翻出储存信息,仿佛在“心中”回到过去时空,这是对物理世界时间之箭不可逆的否定;我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想象,可以想象自己会飞,想象现实中不存在的怪物,想象一切可能和不可能的事物,想象中甚至可以颠倒因果关系,违反物理规律,达到对物理世界的物理规律的最大否定。
更大的否定是进一步的创造世界:把心理世界的概念、表象外化为有物质载体的符号、图形、声音等,什么是物质载体?比如甲骨、墨水、量子。这样把自己的思想又记录在物质载体上,以符号、图像、音像对应自己的思想概念,形成“信息世界”。
心灵不仅具有认知、反思的能力,还有创造、实践的能力,把心中所思所想物质实体化,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创造自然的现实世界中还没有的意义,把无限自由的可能发挥到极致。创造的本质是“意义”的创造,是“可能性”的实现。我们可以利用物理规律发明一个令自己都惊叹的机器,解放人类自身,例如飞机的发明,不是实现了我们渴望飞翔的自由?再如计算机——也许是迄今为止我们最惊艳的发明,我们能以电子开关的形式存储信息,并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分析和传送。总之心灵至灵至动,可以否定一切,不正是实现了最大的否定、最大的自由吗?
宇宙诞生生命、生命演化出能言能思的智慧生命是必然的。在某个星球某个时期可能出现不了,但是从整个宇宙来看,必有某个星球在某段时间演化出智慧生命,这个智慧生命能追问自身,追问存在,去透视纷纭现象的迷雾。这是自由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智慧是认识自身,将最秘密的信息解码,将生命个体自身彻底的解放,实现真正的自由。地球上已经诞生了万物之灵长的我们,从我们人类的角度看这些诞生的环境条件,似乎一切都是为了诞生我们,巧遇到如此多的偶然的条件,正是宇宙自身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体现。
我们把刚才的论述梳理一下,概括地表述:
自在全体演化出物理世界——演化出有机生命——演化出思维。思维的本质意义在于反过来去知觉认识物自体,于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抽象出表象世界——内化形成概念,对应纯粹客观的物自体——外化形成物质载体的符号、图形、声音,对应心理世界的概念。
在这逐层的系列演化中,始终是一元的发展演化,每一层以上一层为基础又否定上一层。例如有物质载体的符号虽然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但是其意义却只有对应于我们的思想才有意义,其信息只有被我们“读出”才是信息。
观照三大层次具有的明显的共同点是很有趣的。
第一,三个层次都有生灭的现象。原点有生灭,原点的集合——粒子、物质因为关系聚散离合,结构不断变化,物质的属性表现就不相同,可说也是生灭的现象;粒子是时时更新,生命是时时新陈代谢。生命有生灭,没有一个不死的生命,不过寿命长短的区别,所有生命终归湮灭;思维念头迁流不住,一念生,一念灭。
第二,三个层次都有同类相聚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集合特征。原点具有相互靠近以否定自身不连续存在和否定真空无形的本性,具有相同属性的原点的集合也会相互靠近。然后相同的粒子集合成更大的粒子,更大的粒子集合成物质。星球也互相靠近集合星系,星系之间又集合成更大的总星系。小到粒子大到星系,各自的集合都有一个中心区域;生命体当然遵循同类相聚的原则——具有相同属性的生命本能地聚集一起形成种群。
生命体进化到人类,就特别有意思了。人类有了思维,可是社会的发展却仍然表现出集合的特征,首先,人类社会发展之初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家族。地理环境又自然形成很多区域,地域的自然条件又影响着在该地域生活的人们的风俗文化,极易形成认同心理,于是不同的家族相聚集合成部落乃至民族。当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先进性超过其他民族时,就具有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暂时不能同化,也能在不同民族中占主导地位,以本民族为中心力点集合成国家。从家族到部落到民族到国家,每一级集合都会形成一个中心力点,到国家形成,中心力点的表现就是政体制度了,中央统辖各个地方。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碰撞、征服,往往带来血缘和文化的碰撞、交流,最后达成文化上的相互认同,以至融合,就像物理世界的物质碰撞、交流最后平衡统一。
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以文化为纽带。血缘是生命特征的体现,文化是思维特征的体现,人类社会从血缘上的认同到文化上的认同也是从生命层次到思维层次演化的反映。
下面补充一点资料,以增强说服力。每一当下都是全体的否定,每一层次演化都以上一层次为基础,对上一层次的继承与否定,每一环节都摄涵前一环节的信息向前发展,这样演化的历史信息都圆融统一在当下。列举以下比较直观的表现:
其一,在生命演化层次中,每一层生命种类都遗留上一层以及前面所有层次生命种类的痕迹。较能证明此观点的证据有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同源器官如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鲸的鳍、马的前肢、人的上肢,虽然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器官的内部结构都由相似的骨块组成,排列方式基本一致。生物学家已经揭示,不同动物的各种身体部位,如眼睛、肢体、和心脏的发育,都由相应的“同源基因”所控制,尽管这些器官在不同的动物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长久以来被认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演化过程。这些动物,包括如果蝇的低等动物到高级哺乳动物,甚至我们人类自身。例如命名为“Pax-6基因”与千姿百态的动物眼睛的形成都有关系,从扁虫的简单眼部结构到脊椎动物复杂精妙的眼睛。只有一个可能——这个基因控制眼部发育的功能,在各种动物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直被保留下来,作为了眼部发育的基础功能。
痕迹器官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有些作用不大但依然存在的器官。如人的盲肠、阑尾、尾椎骨。
鸟类是恐龙后代,携带者原始的基因,生物学家将鸡胚胎的骨架染成蓝色,尾骨清晰可见,发育早起的鸡胚仍然拥有恐龙的特征,如尾巴、牙齿和三趾前肢。很多动物虽然没有了祖先的某些特征,只是因为长期演化表达这些特征的基因关闭,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唤醒基因,回溯千万年的进化历程,重现原始特征的。
胚胎发育的确实有重演现象,发育过程中,总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相似的时期。“建立现代地质学的信条之一,就是‘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即我们现在所能观察到的过程,在过去也曾运作并能够揭示过去。这一基本理念也是新的科学领域——演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2]
其二,生命体的组织、系统分工越来越细,分工出来的组织、系统越来越高级,复杂度比上层更高。因为每一环节都摄涵前一环节的信息向前发展,高层次阶段嵌套、包含上一层次信息。特别是大脑的演化,生命体不断的进化自己的中心系统,及至具有复杂反应能力的中枢神经和大脑,从而对生命整体的各个部分控制能力更强。环节门的神经比腔肠门的神经发达,节肢门又比环节门发达,蝗虫食管上方的神经节有演化成脑的趋势,蝗虫有了这个产生反射活动的中心,它的反射活动就灵敏多了。到了脊椎动物的脊椎骨中出现脊神经管,大脑的进化就一发不可收拾。
其三,每一层的进化都以上一层为基础,不可能没有层次的突然进化,也不可能以上上层的生命形态为基础跳跃式的进化。否则就是完全自否,在完全自否表达下诞生的新物种必然迅速被淘汰。
过渡类型化石的发现提供了证据。如始祖鸟化石,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有鸟类的特征,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在古生代地层里发现的介于蕨类和种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化石,证明种子植物是从蕨类植物进化而来的。种子植物不可能是从藻类植物直接进化而来,鸟类也不会是从鱼类直接进化而来。每一个体生命某个基因突变是顿变,其子代的漫长演化是“连续”的发展,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演变成“新”的生命形态,命名为新物种。莱布尼茨的“自然从不飞跃”,从这个角度解释较好。
其四,人的胚胎发育遗留脊椎动物演化层次的痕迹,人的思维发展是否也透露了消息?较直观的阶段确实透露了否定发展一脉相承的消息。心理学中有“个体思维发展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直觉行动思维(0——3岁)。婴儿最典型的行为是“饿了就哭”——完全的本能表现;稍大点后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渐渐清晰,动作也慢慢协调起来,并逐渐知道自己动作所引起的效果——这是分别意识的增强,但主要还是凭直觉行动。
第二阶段:具体形象思维(3——7岁)。再大点的幼儿,随着活动范围扩大,感性经验增加,语言迅速发展,所感知的事物开始内化——内化就是在心中对经历的事物的能够找出相似性,用图像和符号储存起来,形成概念认识。于是可以进行表象思考了。例如,这时候的幼儿很容易把一条绳子想成一条蛇,蛇和绳子都具有“弯曲”、“柔软”的特征。“弯曲”、“柔软“就是幼儿形成的概念,尽管幼儿还不会写这几个字。
第三阶段:抽象逻辑思维(7——)。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逻辑思维的基础是概念,用心中概念与外界事物形成对应关系,于是可以离开具体事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进行理性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可以看出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基础又否定直觉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础又否定具体形象思维。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第页。
[2]《无尽之形最美——动物建造和演化的奥秘》,[美]肖恩.卡罗尔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