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要珍惜那个罗胖子
TUhjnbcbe - 2025/2/5 19:18:00

罗胖子的跨年演讲,总结了那么多“脑洞”,在正儿八经的经济学家那里,却是比较庸俗的逻辑。我看到一些人比照严格的知识逻辑揶揄着他,有自傲,有幽怨。

动车、热带雨林等等分析框架,确实谈不上真正的“脑洞”。它就像过去一段一些企业总是兜售“黑科技”而实际不过是一场营销话术。罗胖子的演讲,终归还是日常的逻辑,一点也不性感。

不过,恰恰就是这样的罗胖子,这样的罗辑思维,我觉得,才真正有价值,真正可爱。

近代中国以来,尤其是当代中国,实在太习惯于西方一套套的分析逻辑。后者是从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或者希腊化时代的,至少会一头扎到17、18世纪的哲学天城里。一些理论严谨到刻板,成了我们的知识框架,动辄就是一堆西方书名、人名、主义。

多少年来,我们的言论世界实在一团乱。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生活经历或认知视角出发,对着世界兀自言说。有时候,那种愤懑、嘲讽或自得其乐,已经到了根本就无视世界而盲目批判或褒扬的地步。

我们还是需要一套套的框架。尤其是这种逻辑体系派生出来的制度文明。但时光演进到此刻,面对一个知识分门别类过度,以至于人间几乎已成巴别塔一样的言语社会,我们更需要一种新的融通的话语体系。

过去我会想到,根子上可能需要中国的哲学体系。但是每次想到体系,又总觉得自己有一头陷到问题的另一面,内心仿佛有对抗的意志。

这里,我放弃“体系”,只想说,我们到了一个知识大融通时代。唯有融通,才能打破壁垒,消除歧见,回归常识。罗胖子这样的生活化、日常化、世俗化的逻辑表达,有利于我们回到常识世界。

这里说的“常识”,不是托马斯潘恩那本名著《常识》里的“常识”,也不是《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常识”,即所谓为人所知的“一般知识”。它是不倨傲、不撒娇、不妥协、有内在IP核的一套知识逻辑。它几乎等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意识。

罗胖子知识面非常广,倒也称不上博物学家。在纯粹的“知识”层面,有许多人可以甩他道街。在有限的细分领域,我也自信高他几个段位。但他此刻对我们的价值在于:这是一个专业的知识系统整合者、出色的知识融通者,让知识回归到常识世界的人。

知识系统整合与融通,常由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他们大都用描述或解释的方式行事,能总结出许多结论与理论,很多时候,能追溯到历史、文化的秘密,由社会层面直接触达我们的心灵与大脑。不过,在自然科学工作者那里,这些好像从来都算不上真正的“科学理论”,好像不经过严格的数理论证,不经过科学试验,不可逆,不可还原,所以也就不是“理论”。

是啊,动车、雨林的脑洞算哪门子理论呢。

但是,这种非自然科学的“结论”或“理论”,常常能激发人内心的一种审美意识,激发人的系统思维,让我们穿越鸿沟,穿越一个碎片化时代,看到更多整体的知识景观,拥有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本身来说,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启蒙与思维革命。

你可能觉得我在拔高罗辑思维与罗胖子个人。其实我无数次笑话过他。当身边的几个朋友花几千块成为会员时,我还发出过嘲笑。它们确实都不完美。你看,一大帮子,此刻也在鄙视它们,有些话说得也都有道理。有个哥们说,罗胖子就是一种典型的表演型人格,一个知识的“网红”,他对产业的认知,不比多年前易中天们的实用历史学更出色。

也不是没一点道理。但我着眼的是一个不完美的罗胖子的视野。如果不完美的罗胖子与不完美的罗辑思维,能以有限的认知,让更多的民众通达无限的视野与景观,你就得重新审视它们的存在。

罗胖子的演讲其实很吻合这个时代。从产业层面来说,更是如此。一段时间以来,行业里的人言必称AI。

我们能强烈地感知到它的力量。它一定会改变许多。但我们实在并不清楚,它到底会改变什么,有许多未知与许多无法预测的未来。它让我们兴奋,同时非常不安。

因为,在不断地渲染中,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在发生在微妙的变化。你能从当局对智能技术、数据的认知,以及它对巨头的利用与管控中感受到。

我想说,这个周期,凡是想给出确定性未来的,都是大忽悠。尤其是那些投资了AI的大佬,那些巨头企业的领军人,那些巨头的代言人,他们总是急不可耐地四处渲染AI的量化世界。

AI话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巴别塔式的歧见世界。

我觉得,对它的未来,不要太悲观,好像AI一来,世界一切都真的智慧,机器真的要毁灭人,面对它的冲击,没有什么悲观。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知,每当在关键的科技革命落地后,面前总会出现远比过去更大的未知面。这是人之为人的乐观一面,人总归是最复杂的。当然这也是一个悲剧所在。我要说,如果哪一天人类真的把自己彻底研究透彻,可以把握自身所有秘密与未来命运,那就等于取消了人本身。那其实不过是拽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大地。

AI带来的歧见世界,其实更多还是认知的问题。科技的、商业的力量,总以为可以精密地把控世界。它仍不过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论调延续,尤其是阿尔法狗的出线,甚至让它变得比以往更甚。此刻的AI,其实更需要灌注人文主义的理念,用更丰富的维度还原它诞生的逻辑,才能洞悉它的未来。

其实AI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融通的时代。它不是单一的技术要素的汇聚,而是技术与商业及人文等各种要素的融通。这背后有着摩尔定律等许多底层技术进入瓶颈期的压力面,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进入一个瓶颈期。AI已经是一种融合了人文要素的科技哲学思维。只是说,由于它更多由科技企业、商业公司发起、倡导,一切好像都成了一种科学主义的范畴、商业的魅影。在我们看来,它其实还是日常要素的融通,而且仍脱离不了工具论的范畴。

扯这么多,其实是想回到罗辑思维的“脑洞”知识模式。这里的“脑洞”,就是一种日常思维的变革。它要你走出那种刻板的主义与框架,走进日常生活的意识。

每一种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都有神圣的结构。这个周期的中国,面对它们,是可以继续尊重,但更需要打破神圣。因为,真正的神圣不在远方的世界,而在于你的日常生活,以及你对日常生活的敬畏与超越。知识越是成体系,框架越分明,它越会阉割我们的认知。

罗胖子与罗辑思维的价值,不在于搭建了知识服务和运营的平台。它终归还是商业的,一定不会完美,一定会有许多功利心。但我更看重他对思维层面的改造,

这里,我重新贴一段自己去年一篇文章里的文字。是说“知识”的现实性的。这个概念,被误解很久了。

词源学上,“知识”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说文》云:“知,词也,从口矢。”段玉裁注:“识敏,出于口,疾如矢。”说到“识”,《说云》云:“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段注:“常当为意……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心之所存谓之意。所谓知识者,此也。”

可见,“知识”的原初,不是一种静态,而是一种敏捷的认知与思维的革命,就像一支飞矢,具有无穷的穿透力。唯有回归到我们说的日常生活意识与常识基础上,才能感知到“知识”的魅力不在于死板的框架,而在于生动的生活。

希望罗胖子与罗辑思维能进一步走进大众生活,而不是“得到”模式里精英对知识的贩售。它的知识订制服务,截至目前仍还缺乏真正的多样性。

记不清了,好像是那本《历史的慰藉:重拾往昔的生活智慧》一书,里面记载过欧洲某国一个知识与生活的组织,通过这个组织,你可以预约、租赁生活里的各种达人,医生、厨子、建筑工等等,都可以赔你聊你喜欢的话题,或者从他们的视角给你不同的生活。老实说,相比一个知识平台,我更看重民众之间的这种沟通。只是说,这种模式未必能够普及开来。一个亲密无间的社会,其实已经远去了。我们已经陷入工具的依赖之中,甚至连思维与认知也在让渡。

1
查看完整版本: 要珍惜那个罗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