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国考常识之哲学一份你急需的救急干货
TUhjnbcbe - 2025/2/7 20:19:00

如果问我考试最怕遇到什么?

那我肯定会回答你:常识!常识!常识!(对于一个“没有常识”的人来说,真的是噩耗)

况且~常识排在首位!当你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柏拉图、苏格拉底、莎士比亚······那我只能说一句:哇,心态崩了!

别慌,我来救你了!速速收下这份救急干货,助你为上岸一搏!

哲学概述

0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0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五行学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如原子论。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

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三)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

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0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辩证唯物论

01物质和意识

1、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0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①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

0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常考的两种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势造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02社会的政治结构

1.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国家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1)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例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等。

思想上层建筑,例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2)国体和政体: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03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1)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看完了相关知识,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来吧老铁,真题练一练~

1.(年湖北省)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联系起来表述,更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开放性,体现了它的()的统一性。

A.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B.科学性、理论性和革命性

C.理论性、实践性和革命性

D.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进一步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2.(年黑龙江省)下列名句与所体现的哲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理是具体且多元的

本题主要考查哲学常识。

A项正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分别一段时间,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说明在分别的时间内,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前进的。

B项正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说明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项正确,“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极为密切,休戚相关,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表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项错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为处于庐山之中不能认识庐山真实的面目,是因为看得不全面,克服主观片面性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体现的是整体观这一哲学原理。真理是多元的本身表述错误,且选项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3.(年国考模考)下列各组成语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不完全相同的是:

A.按图索骥;对牛弹琴

B.刻舟求剑;沧海桑田

C.唇亡齿寒;望梅止渴

D.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C项符合题意:“唇亡齿寒”说明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望梅止渴”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蕴含的哲学原理不尽相同。

A项不符合题意:“按图索骥”常比喻办事机械、死板;“对牛弹琴”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两者蕴含的哲学原理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B项不符合题意:“刻舟求剑”忽略了运动的绝对性,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沧海桑田”说明运动的绝对性,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两者蕴含的哲学原理是物质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D项不符合题意:“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乐极生悲”指高兴到极点就发生使人悲伤的事。两者蕴含的哲学原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4.(年联考)下列与哲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从哲学角度来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了时间的绝对性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真理是具体和多元的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

A项正确,“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感觉把人对世界的认识隔离开来了,其本质特点是否定了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B项错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一谚语说的是千万人的军队容易组建,而能统帅千军的杰出将领却难以寻求,以此来说明将帅之才的可贵。题干中虽然强调了将领的重要性,但没有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也没有体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故不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项错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体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说明时间具有一维性,而非绝对性。

D项错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这就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故没有体现真理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A。

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项正确,事物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国经过长期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量变积累,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质变,进入新时代,体现了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故A项正确。

B项错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C项错误,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对于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D项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6.(年联考)新西兰一家园艺研究所研究发现,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研究人员正是根据水果这一特性,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当水果成熟时,标签通过感知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而变换颜色。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科学预见性

D.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本题考查哲学常识,主要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

A项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不是人脑的属性。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是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故该选项表述错误。

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水果这一特性”属于自然规律,人们认识并利用这一自然规律制造出了“感知标签”,体现了意识可以能动的改造世界,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C项错误,意识活动具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科学预见性。正确的意识是指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正确意识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歪曲了事物的本质,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D项错误,意识具有目的性、创造性和计划性,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正确答案为B。

感觉如何?别再让常识“凄凄惨惨戚戚”,也别望而生畏,来,告诉你个更厉害的!

考前突击是下策,每日积累是上策,化整为零,提分不难!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考常识之哲学一份你急需的救急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