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条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
知名广告策划人叶茂中因癌症晚期不幸逝世,年仅54岁。
叶茂中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叶茂中是谁,但他的作品你绝对不会陌生。
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海澜之家的「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
柒牌男装的「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
这是叶茂中策划机构的企业宣言,说起企业文化,他就一个字:“狠”。
其实曾在年11月就有媒体披露,叶茂中自曝"癌症晚期化疗中"。
没想到仅仅一年多,他就不幸去世。
我想这与他职业、与他对自己够狠的人生态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压力与癌症
媒体人、广告人、设计师、程序员、医生、护士等这些需要经常熬夜加班,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使得自身精神压力大,然后导致病变的状况,历史上就不少见。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全球范围内,所有癌症患者中有19%是由包括工作环境内的环境因素所引起。
投资人周西在一次偶然的晕倒后发现自己得了卵巢癌,在那之前的一整年,她大部分时间都会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虽罹患乳腺癌,也没有放下工作。
我们经常看到精英们因为加班熬夜,重则罹患癌症、猝死,轻则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等。
《自然医学》杂志曾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家的抗癌研究,该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大会抑制癌症病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最终导致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变差。
也就是说,癌症病人精神压力大,会降低抗癌治疗的效果。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科学研究证实精神压力大对癌症治疗不利。
年3月份,《Nature》杂志发表了来医院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证实:压力大会导致乳腺癌转移加快,并且降低化疗的疗效。
无法自然逆转的干细胞衰竭
从社畜到打工人,从氛围组到干饭人,这些网络热梗的出现,是现代人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压力之下,不得已的自我嘲讽和调侃。
这里存在着一个令人绝望的认知误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身处压力之下的人们都以为精神压力的影响是可逆的。
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压工作或学习活动之后,吃顿好的、睡个好觉,就能把身体「补」回来。
然而去年1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兵博士及其团队发表于《Nature》期刊的一项研究结果可能会推翻压力人群的“进补”策略:
压力对人体造成的一些损伤很可能是无法自然逆转的。
他们通过研究精神压力引起白发这个现象,深入地研究了精神压力是如何通过影响成体干细胞的活动来永久性地影响我们的身体。
不要以为一夜白头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夸张描述,“重压之下白头”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
法国大革命期间MarieAntoinette被捕时,她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白。
已经病逝的前美国议员JohnMcCain在越战期间作为战俘身受重伤,他的头发也很快变成了浅色。
在了解压力影响身体的具体机制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一种叫做「干细胞」的人体细胞。
干细胞是人体内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胞,存在于皮肤系统、血液系统,肠道系统等身体的各个系统中。这类干细胞对维持身体组织器官的更新和修复起到核心作用,像伤口愈合和头发生长,都有赖于这类细胞的运作。
而负责维持头发颜色的色素干细胞就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
色素干细胞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它们储存于皮肤内的毛囊结构中,并被皮肤内的交感神经末梢所环绕。
在急性精神压力的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会被快速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色素干细胞过度活化并脱离毛囊处的位置,最终消耗殆尽,头发也因此变得灰白。
色素干细胞(红色)周围的复杂交感神经(绿色)
这种破坏是永久的,几天时间内这种色素再生干细胞就消失了,之后就无法再生色素。
为什么人体会有这样一种反应机制?
有理论认为这很可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演化。
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急性的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比如心跳和血液流速会加快,从而激发潜能让它有力量去反抗或逃跑。
人也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内的一些成体干细胞同时被激活。
而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它们被过度激活,从而造成干细胞库的枯竭。
人们常说持续的高压力、高焦虑最终会消耗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其实就是指身体内部干细胞衰竭,随之而来的就是衰老的速度变快、更容易患上疾病、癌症。
干细胞协同抗癌
目前,癌症的干预方法有很多,手术,放疗和化疗是癌症干预的三大基石。
但是这些干预手段只是把看得见的肿瘤切掉或化掉,肿瘤虽然缩小了,但是不能防止其复发或转移。
此外,放疗化疗等手段还会带来强大的毒副作用,因为我们很难对残留的肿瘤细胞选择性地给予足够的药物剂量而不伤害正常健康的细胞。
于是很多癌症病人,放化疗前看着还挺健康的样子,做完治疗后却看起来比之前还要虚弱。
图源网络/很多人都知道化疗后会掉头发
当然我们还有靶向药,能够杀死癌细胞且尽最大可能不伤及其他无辜的正常细胞。
但是,即便治疗癌症初期,靶向药相当有效果。当癌症晚期,癌细胞产生耐药性后,靶向药依旧完全作废。
难道面对癌症晚期我们只能束手无策了吗?
其实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有一些癌症病人已经实现带瘤生存了。
香港演员罗家英,76岁,肝癌史18年
这要得益于细胞疗法与常规三大疗法的联合应用。
细胞疗法在肿瘤干预中一直处于热门研究领域,近几年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在肿瘤治疗和化疗之后进行干细胞移植干预,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有助于缓解患者身体经放疗和化疗后产生的毒副反应,并增强抗御肿瘤的能力,提高恶性肿瘤综合干预效果。
这要得益于干细胞的另一项作用,除了自我分化替代受损细胞修复组织外,干细胞自身还具有归巢效应——它在我们身体里能自行迁移到组织受损部位进行修复。
这种与生俱来的倾向于向恶性位点迁移的能力,这就给抗癌药物的准确“搬运”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干细胞能像快递卡车一样,将抗癌药剂直接输送至肿瘤中。
手术后进行干细胞移植干预,有利于清除术后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及微转移灶,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的几率。
国际期刊《干细胞转化医学》曾这样描述,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许多临床适应症的细胞药物递送载体十分具有前景,这些适应症就包括癌症。
年IrinaVBalyasnikova团队曾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鼻内递送,显着延长了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小鼠的存活率。
当前该团队正在进行一项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人体试验,该试验将通过静脉注射神经干细胞,一旦干细胞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得到确立,未来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使用足够有效的治疗药物来减少和消除肿瘤负担。
最后,给大家分享叶茂中曾经接受采访说过的一段话。
当年他38岁,他说:
“我们永远在理想与现实间奔跑。现在我总计算着生命就剩一万多天了,睡觉占三分之一,聊天又占三分之一,用于工作的时间没多少。所以,最近我醒悟了,活着就要开心一点,高兴一点,有什么愿望就说出来,去行动,不要等将来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