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说李牧的军事素养高于白起
TUhjnbcbe - 2025/2/26 16:50:00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成名最早,战绩最为辉煌,尤其是长平之战为其指挥水平的巅峰之作,一战灭赵国四十五万精锐,自此东方六国无一国家可以单独抗秦,秦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逆转,六国归秦只是时间的问题了。纵观白起一生,扫韩魏,挫强楚,毁劲赵,实乃秦国统一天下战争的第一功臣,白起的后继者王翦父子,扫荡山东五国之所以势如破竹,顺风顺水,跟白起经略山东诸国不无关系。鉴于此,白起也一直被后世人认为是四大名将之首,号称无一败仗的战神。但是在笔者看来,称其为名将,白起实至名归,但空有战神之名,却难拥战神之实,位居四大名将之首,实有夸大之嫌。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相之白起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何后“武安君”犹胜前“武安君”呢?下面笔者将为各位一一道来。

白起难有战神之实的理由如下:

一、白起并非无敌,据史分析其败仗有四

(一)匡章攻函谷关之战

匡章攻破函谷关,秦国险遭灭国,白起身为左庶长或者更高职位,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白起畏战(不打无把握之仗,一如邯郸之战)或者参加战争而战败可能性极大。

从秦函谷关败仗前年到公元前年,仅仅两年时间,前年(昭王十三年)白起是左庶长,魏冉于昭王十四年,前年为相,正式举荐白起,所以白起的左庶长不是魏冉举荐的。且这两年间各史料没有记载秦国的任何军事行动,所以白起不可能因为战功升迁至左庶长高位。(王龁曾以左庶长身份统帅六十万秦军战廉颇于长平,王陵在长平之战后以低于左庶长一级的五大夫身份统领数十万人攻打邯郸,对阵廉颇。)所以前年白起官职肯定是左庶长或者更高职位。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史记·穰侯列传》

(二)林下之围

--《云梦秦简编年纪》

——《燕策二秦召燕王》

——《史记·秦本纪》

林下之围是白起战败,理由是白起是魏冉举荐的,白起战败魏冉负责人,所以魏冉罢相。这也是大概率事件,但有人说是魏冉打了败仗,魏冉被撤,也说得过去。到底是魏冉战败还是白起战败,史学界没有定论,但是坚持认为白起被围于林中的呼声很高。

(三)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

1.周赧王——《史记·周本纪》

2.秦昭襄王——《编年记》

3.赵惠文王——《史记·赵世家》

4.——《战国策·燕策二·秦召燕王》

从上述四则史料可以看出,公元前年白起攻打赵国“石”城。而第四则材料是苏代劝燕昭王不要去秦国。上述史料提到“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这是齐国的传统领土,把齐国的领土给燕国和赵国只能是发生在五国伐齐前年后,且燕昭王卒于前年。所以这些话是苏代在公元前年——前年,对燕昭王说的,那么秦国“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肯定发生在前年之前。秦国和赵国在“离石”的拉锯战最初发生在公元前年,所以进一步将“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发生的时间确定在前年——前年。

这两年时间有史记载的关于“离石”只有公元前年白起攻打石城,“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意思是同魏国讲和后,秦国把公子延送去做人质,(白起)随魏将公孙衍连续不断地发兵攻赵。军队在离石受挫,在马陵遭到失败。

(四)楚人反我江南

——《史记·楚世家》

——《史记·秦本纪》

楚襄王二十三年和秦昭王三十一年是同一年,这一年楚襄王收复江边被秦国攻占的十五座城池,同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但是《秦本纪》中将“楚人反我江南”置于“白起伐魏,取两城”之后,很可能是白起攻占魏国两座城后,楚国收复失地,白起作为经略楚国的主帅,肯定不能坐视楚国收复秦国血战夺取的楚国城池,但是秦军败了是很明显的。楚国的胜利是辉煌的,司马错、白起攻打楚国多年,所得城池不一定有楚国收复的多,很有可能秦国这次失败把秦惠文王时期的战国吐出不少。

自楚襄王收复失地四十多年秦国没有攻打楚国,可见楚国的胜利之巨大,秦国失败之惨痛。作为主帅的白起是要付主要责任的。所以楚襄王从白起手中夺得城池可能性非常高。因为秦国岂能为攻取魏国的两座城池而弃多年经略楚国的成果于不顾?显然不可能,既然秦国和白起本人不愿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白起肯定要有所作为,毕竟是一口气收复十五城的大战,白起岂能作壁上观?所以白起攻占魏国两座城池后,肯定会付诸实际行动阻止楚王的军事进攻,结果很明显,白起他没能成功。

二、白起的战绩注入了太多水分——占了秦国国力强大的光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由西戎边陲一个不知名的类似于部落制的周王室“弼马温”一跃成为雄视天下的超级强国,与东方的超级大国齐国遥相对峙。后来在秦国的密谋下,由复仇心切的燕国牵头发起针对齐国的合纵,这就是著名的五国伐齐,齐国经此一役势力大衰,此后秦国独大,相对于其他六国综合国力有压倒性的优势。

白起指挥的著名战役有与韩魏的伊阙之战、与楚国的鄢郢之战、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伊阙之战的对象过于羸弱(魏国在马陵之战后魏武卒消耗殆尽,沦为二流国家,针对其他国家几乎没有胜仗)含金量不怎么高,和廉颇的破燕之战并无二致。鄢郢之战白起也是久攻不下,后耗费时日和巨大人力引渠用水淹城,才得以攻破。如此大的人力消耗,当时也只有秦国能够承受。而且楚国在最盛的楚怀王初期国力尚不如秦国,后历经张仪欺楚和樗里疾的打击,白起经略楚国前,楚国还被匡章攻击,在垂沙之战损失惨重,至白起攻楚时楚国已然衰落不堪。白起在楚国的战绩樗里疾、张仪、匡章已经为其建树甚多。长平之战白起统领六十万大军与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展开决战,赵军战死二十多万,投降被坑杀二十多万,而秦军自损过半,这样的战绩确实让人难堪不已。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的长平之战跟日本陆军军神乃木希典的旅顺之战颇为相似,乃木希典的肉弹攻势以五万人死亡的代价歼灭俄军一万四千多人,乃木希典之所以打得如此惨烈,主要是日军强攻俄军高地阵地,白起指挥的秦军尚未强攻赵军,反而是赵军被围,秦军据险而守,赵军强攻突围造成的秦军巨大伤亡。长平之战,白起虽然全歼赵军,但是双方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了,白起不论在兵力、后勤补给、地形、实战经验等具有全面优势,战争结果居然和巨大的优势不成正比,白起的高超军事指挥水平确实让人难以信服。若没有秦国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秦国高层的智囊团的全力支持,长平之战双方胜败未可知。

三、白起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有畏战和惜名之嫌

如果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白起没有出战,那白起的畏战惜名之嫌就已坐实。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得出白起不可能是无名之辈,因为函谷关战败两年后白起是左庶长,且在魏冉相秦举荐他之前,这两年秦国没有任何战争,白起不可能凭借军功升为左庶长。所以白起在函谷关之战肯定是左庶长或者更高职位,所以函谷关之战白起要么战败,要么畏战惜名。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坚守不出,王龁无可奈何,双方一对峙就是将近两年,消耗钱粮无数。战胜后的白起评价秦国就是“国内空”。针对廉颇稳固的防线,白起也是无计可施,如果白起有信心正面对抗并攻破廉颇的防线,估计秦国也不会和赵国相持将近两年之久,后又使反间计使赵括替代廉颇了,因为长期相持秦国的消耗也是极为巨大的。

白起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畏战惜名是邯郸之战,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王陵和王龁先后被赵军挫败秦王这时候想启用白起,白起称病不行,然后是各种借口,虽然有道理,但是心底是忌惮廉颇的,因为即使白起去了,遇到廉颇照样失败。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但是白起的任性不作为,对于秦军的重大损失置若罔闻,确实有辱一名军人的责任。军人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岂能为自己不败名声和私人恩怨而致国家利益于不顾?明知必败且昭王执意灭赵,白起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承担自己的使命,就是不可为而为之,作为秦国第一猛将,身临战场一来鼓舞连战连败的士气,二来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将秦军的损失降到最低,虽然最终难逃一败,但是不至于那么惨,秦军邯郸之战前后损失二十万,郑安平的两万秦军直接投降联军,白送一个大便宜给赵国。最终酿成了秦国的又一次悲剧——信陵君合纵攻秦!

白起有败仗,畏战惜名等缺点,但是这些李牧却没有。李牧的相关事迹记录较少,主要在集中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篇尾,史料中没有关于李牧败仗的记载。为什么关于李牧的记载如此之少呢?笔者猜测这跟李牧对秦作战胜利太多有关,始皇帝焚书坑书,烧毁诸子百家典籍和六国史料,司马迁编《史记》中的战国部分史料,刘向著《战国策》的主要参考资料就是秦国史书《秦纪》,因为秦史讳败,对于秦国败于六国的战例少见于史料,有些就是一笔带过,叙述极为隐晦,甚至不标注年月,对方统帅,以及自身的伤亡人数,但是秦国对六国的胜利往往是大书特书,歼敌数量亦是十分详尽,且秦军大胜《秦纪》往往标注“斩首”多少人,对于六国对秦胜利《秦纪》往往用“大破”、“破”、“走”等一些不痛不痒的隐晦词。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有详细说明。

 

——《史记·六国年表》

根据秦史讳败,于己大肆宣扬,对敌大为抹黑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李牧打败仗的可能性极低,如果有的话,秦国肯定要重点突出才对。而且李牧对秦作战胜利的战争绝不止宜安之战和番吾之战。即便是李牧对秦作战只有以上两场,也远比白起对六国作战的含金量高。原因如下

第一、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兵力匮乏

二战苏联总人口1.8亿,军人加平民伤亡共计两千多万,约占总人口的九分之一,时至今日俄罗斯人口仍未恢复元气,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依旧严重。而战国时期赵国总人口三百多万,精壮男子不过七十多万,而长平一战损失四十五万,约占总人口七分之一,战后可参军人数寥寥无几,赵国在兵员供给方面基本出现断层。从长平之战到赵国灭亡三四十年时间,赵国在人口方面一直没能恢复,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常年征战,人口不增反降。廉颇在此情况下破燕,李牧则大破匈奴,攻打其他国家也是所向披靡。

第二、赵国整体实力一直劣于秦国,长平之战后差距更为明显

赵国最强盛时期为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赵国经胡服骑射后军事力量大增,有与秦军锐士一较高下的资本。但是赵国强大只是军事上的独强,与秦国在军事、经济、人口方面的强大不可相提并论,赵惠文王即位后,不如赵武灵王那般干练,但是作为守成之君尚且合格,秦国对赵国战争一直处于战略进攻态势,期间有虽有阏与之败但是无伤秦国国本,败退的秦军甚至还在撤退途中攻打魏国几地,廉颇救几,大败秦军。赵孝成王继位后秦国对赵国战争更加频繁,双方最终爆发长平之战。此战廉颇挫败秦军攻势,双方对峙长达两年,赵国由于国力弱于秦国,首先支撑不住,以赵括换廉颇主动出击,最终全军覆没。如若赵国国力等同于秦国,此战秦军必败,因为秦军补给线远长于赵国,且秦军深入赵国境内,远离本土作战。双方实力相同的情况下,后勤补给就是秦军的弱点。

长平之战后燕国趁火打劫,匈奴寇边,秦国统一战争拉开序幕,韩国首先灭亡,赵国失一屏障,秦军频频进攻赵国,赵国丝毫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屋漏偏逢连夜雨,赵国在虚弱不堪时期又爆发天灾,代地地震,国内大面积饥荒。

——《史记·赵世家》

第三、赵国朝堂佞臣当道,国内政治黑暗

赵国后期君主是一代不如一代,从赵武灵王开始,君主的执政能力大为下滑,赵惠文王不如其父雄才大略,赵孝成王更是败光了祖上的积蓄,是赵国衰落的转折点,赵悼襄王排挤走廉颇,赵幽缪王时期朝政更由佞臣郭开、韩仓当道,赵国朝堂更加黑暗。他们首先陷害廉颇,导致其客死他乡。后又被秦国收买陷害李牧司马尚,李牧被杀,司马尚被贬。国内朝堂政治对战场上的干涉一直是战争大忌,严重拖军事斗争的后腿。反观秦国,自进入战国时期后历经君主分别是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以上君主以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政最为出彩,个个雄才大略。一代更比一代强,秦国朝堂清明,君臣精明干练,但遇前线战事不利,后方的君臣智囊团高效运作,外交计谋运用得心应手,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李牧就是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先后取得对匈奴战争胜利,两次挫败秦军,攻打其他国家无往不胜,其含金量极高。他的主要战绩如下。

一、大破匈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此战首开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先河,李牧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效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极小的代价,极短的时间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

李牧抗击匈奴主要有三个难点,第一是采用步兵对抗骑兵;在古代骑兵就相当于当今的机械化坦克部队,机动性超强,骑兵对阵步兵就意味着屠杀,因为步兵再有效的方阵部署骑兵都能以快速的机动性给化解,是想打却追不上,想撤却跑不过。后世作战,除岳飞郾城大捷之外,鲜有以步制骑取胜的战争,李牧对付匈奴采取多兵种联合协同作战(步兵,车兵,弓弩兵),配合以奇阵,最终全歼匈奴骑兵,后世蒙恬对抗匈奴,同李牧一样大量使用弓弩,卫青为防匈奴骑兵冲击,利用步兵战车筑垒,也体现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精神。不论是蒙恬,卫霍还是岳飞,也都没有做到以步兵全歼骑兵。

第二是匈奴与赵国实力对比悬殊,匈奴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秦灭义渠后,义渠故地河套地区一直被匈奴窃取,秦国忙于同山东六国争霸,也只能修筑秦长城以防匈奴,直到统一六国后才腾出手来与其扳手腕较量。而赵国前有长平大败,后有以秦为首的六国不断侵犯,可以说顾此失彼,且国力远逊于秦,强秦尚且无力反击,何况疲惫不堪的弱赵?

第三是赵国政治黑暗,昏君当道,佞臣横行。李牧频频示弱于匈奴,引起赵国君臣不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临阵换将一直是战场大忌,赵王也因此得偿苦果。于是便有: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不但要面对前线强敌,还要提防自己人的暗剑,这时,李牧的政治才能也得以显现,通过“称疾”暗喻对赵王遥控指挥的不满,进而从赵王那里争取自主权,彻底斩断国内势力对前线战场的染指。

反观秦灭义渠前后历经三世,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大增,期间名将有樗里疾,司马错,白起,但军事上一直没有彻底剿灭义渠,最终还是宣太后剿抚并用,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义渠这才在秦国的糖衣炮弹下亡国。秦国统一六国后,遣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采取战略平推,利用天下无双的秦弩压制匈奴骑兵,夺回河套地区,但没有彻底解决匈奴寇边问题,只得修长城驰道以固边防,终秦一世秦军数十万精锐被匈奴牵制在北方动弹不得。汉武帝反击匈奴凭借文景之治近七十年休养生息积累的巨大财富,组建规模庞大的骑兵兵团,更兼有卫霍这等百年一遇的名将压轴,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自此漠北无王庭,汉武帝也因耗尽了积蓄几十年的国力,面对国内不断的暴动,不得已下了“罪己诏”。但是很遗憾,匈奴仍以小规模兵力不断骚扰边境地区。直到东汉明帝大将军窦宪出击北匈奴,这才把匈奴打得彻底歇菜。

众所周知,西汉国力远强秦朝,统一的秦朝国力强于秦国,秦国国力远强于赵国。虽然西汉时期匈奴实力非战国时期的匈奴可比,但是两者的力量差距也是远小于西汉和赵国的实力对比。如上我们可以看出李牧以最弱小的实力,取得最令人骄傲的战果——全歼匈奴大兵团骑兵十万,一劳永逸解决边患,拓地千里。所以抗击匈奴第一名将李牧当之无愧!

单论李牧大破匈奴之战,其战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指挥水平远胜白起和蒙恬之辈。

二、宜安大捷

公元前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次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直入赵国纵深,攻占了赤丽、宜安,直插赵国后方,进逼邯郸。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在宜安大破秦军,桓齮只以身走,所率秦军基本被全歼。长平之战赵国已精壮悉数阵亡,李牧硬是带领残兵败将先灭匈奴,后在赵将扈辄折兵十万的危境下,硬是全歼入侵的秦军,其超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令人叹为观止。此战秦国遭受统一六国进程的首场大败,其战争机器被迫停顿了足足三年。此战距秦赵长平之战近二十多年,李牧统帅的赵军间接的为当年战死长平的赵军父辈复仇雪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番吾之战

公元前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妄图让李牧分身乏术,首尾不能兼顾。李牧针锋相对,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迫使秦军退出赵境,后立即回师南进,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的战略企图再次破产。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又南拒韩、魏两国。由于赵国长期作战兵力不足,此战李牧没有足够的兵力完成全歼秦军的战略意图,但是李牧军却奇迹般的击退了敌军的四路(秦军南北两路,韩魏为秦仆从国在南方牵制赵国)围攻。

四、击败王翦

——《史记·赵世家》

——《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于王翦和李牧的决战,史记记录比较简略,这也再次凸显了《秦纪》的讳败特色,但是王翦败于李牧可以从其他史料查阅得知。

——《战国策·赵四·秦使王翦攻赵》

——《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

从“王翦恶之”可以得出王翦对李牧的忌惮,“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可以说明李牧和王翦的对峙,李牧取得了胜利,王翦受挫是肯定的。此战充分说明李牧的军事指挥能力强于王翦,因为赵国是最为虚弱时候,秦赵国力差距十分悬殊,秦军不论在兵力,粮草,后勤上全方位占优,对阵李牧的残兵败将,不胜反败。

可以说李牧刚正不阿,极具个性。攻必取,守必固,善于多兵种联合作战和以弱胜强,一但亮剑,必全歼敌军,拿着长平之战后剩下的一堆烂牌,硬是打出了一手同花顺。对抗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时仍能全歼匈奴骑兵大兵团,并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拓地千里。赵国北地二十余年的长治久安,物阜民安,可见其治军,安民等各方面均有独到的能力。神武武安君李牧不但使令华夏颇为头疼的边境少数民族闻风丧胆,而且让有“虎狼之师”的大秦锐士忌惮不已,李牧就犹如秦人眼中无法逾越的高山。综上所述,后“武安君”如此神武,前“武安君”焉能与之为敌?

至于赵国亡于秦,乃是大势所趋,无论秦军是谁领兵,赵国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无论李牧是何等天纵英才,只怕也是独木难支,振兴赵国也永远是镜花水月,之前一连串的抗秦大捷,也不过是赵国回光返照的胜利,只能为赵国续命而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废的国运。国家政权风雨飘摇之际,国中无人,朝中无将,领土日蹙,山河破碎,兵力枯竭,人心惶惶,昏君当道,佞臣横行,江山社稷系于一人之身,既是他个人荣耀的巅峰,也是他个人悲剧的开端。痛哉,李牧;惜哉,武安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李牧的军事素养高于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