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卒中俗称“中风”,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秋冬季也已进入脑卒中高发期。最新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脑卒中成为我国居民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位死于脑卒中。我国卒中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脑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带病生存的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已高达万。
此外,年6月24日,权威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年到年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显示:-年间,中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一直是脑卒中!后面才是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还值得警惕的是,卒中不只是中老年的疾病,不久前浙江仅13岁的小田突然出现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而且还不能灵活使用筷子,到医院就诊后,头颅MRI和CT均显示为多发性脑梗死。医生推测,孩子个大块头,最近体重增长很快,加上学业压力大,孩子平日里又爱玩手机,精神常常高度紧张,并且,小田的血压比正常孩子高出很多,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是造成他中风的原因。所以“中风”并不是中老年人“专属病”,现在孩子爱玩电子产品,家长也需要注意了!
脑卒中对患者及其家庭影响巨大,患者表现为肢体偏瘫、说话不清、丧失劳动力、甚至残疾等。除此以外,脑卒中对脑健康的威胁极大,还会增加痴呆的风险。通过防脑血管病来防痴呆,已成为诊疗痴呆的“新曙光”。
不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主任王拥军介绍,目前我国卒中救治“院前延误”,也就是医院的时间长期没有显著改善,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患者对卒中这一急症没有正确认识到其严重危害,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卒中?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大家最关心的卒中相关问题,安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汪凯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目前我国脑卒中及其诊疗现状如何?汪凯教授:与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盐饮食等。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这意味着我国的卒中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在卒中幸存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0%-84.2%)和吸烟(31.7%-47.6%),其次是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是什么?汪凯教授:关键是保护好我们的脑血管。首先,对大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有这些慢性病的人群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遵医嘱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三高危险因素。还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卒中复发“猛如虎”,防止卒中复发和预防卒中首发同等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而遵照医嘱规律服用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是远离卒中复发的“打虎利器”。药物治疗包括降压治疗、他汀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等,为远离卒中复发保驾护航。最后,牢记“”口诀,重视卒中症状的快速识别。即“1看(1张脸)”,是否有口角不对称及歪斜;“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是否存在单侧无力往下垂;“0听(聆听语言)”,是否出现言语不清、表达困难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快速拨打,医院救治。
脑卒中会增加痴呆的风险吗?汪凯教授:脑卒中是脑血管病的突发事件,发生卒中后,很多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大脑认知功能的下降,严重的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不认识了。在医学上的准确说法叫“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卒中后痴呆”,程度轻的叫做“认知障碍”,程度重的称为“痴呆”。卒中后轻度的认知障碍如不予及时干预,很可能进展为难以逆转的痴呆。有研究表明,卒中使患者发生痴呆的概率增加4-12倍。发生卒中后,除了生活护理外,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认知状况,包括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卒中后如果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就可能属于卒中后认知障碍。因脑卒中导致的认知障碍或痴呆常见吗?汪凯教授:十分常见,且后果较严重,但却尚未受到大家足够重视。我国发表的一篇以社区65岁以上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表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总体发病率高达80.97%,其中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占48.91%,卒中后痴呆患者占32.05%。卒中后认知障碍不仅会使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功能显著下降,还可能增加残疾甚至是死亡风险。一项卒中后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1.5年的病死率为8%,而卒中后痴呆患者则高达50%。相对来说,以下几类人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更高:一是与脑出血患者相比,脑梗死患者发生概率更高;二是病变部位在左半球、病灶为多部位/大面积及再发/复发/多发患者;三是卒中反复发作或存在脑部损伤的患者。此外,65岁以上人群、教育储备不足的人群,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卒中后发生了认知障碍怎么办?汪凯教授:
一是要采取积极的药物干预,临床上已有证据表明,部分药物可以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症状;二是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