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邢台日报」
王贵玲,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病、骨科疾病、儿童疾病等所致的功能障碍康复评定与治疗,先后撰写了30余篇医学论文,参与临床科研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现任邢台市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邢台市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信都区张先生:我老伴儿得了脑血栓,在医院治疗后,腿脚仍活动困难,医生建议我们进行康复,康复有助于恢复吗?
王贵玲:康复又称康复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它针对伤、病导致的功能障碍,采取适宜的技术,进行治疗、训练,这些技术包括手法、器械、水电光疗等仪器,通过治疗可以使受损的大脑重组和功能重塑,从而恢复肢体功能、语言交流、吞咽功能、记忆力、大小便控制能力等,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脑卒中为例,发病后,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改善病情时,康复必须与药物同时进行,方能取得最佳效果,患者也最为受益。因为脑卒中后,瘫痪的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患肢痉挛,若在急性卧床期注意患肢的正确摆放,及时做好被动活动和各康复措施,可以避免或减轻痉挛的发生,杜绝并发症的出现,可极大地推进康复进程,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应鼓励脑卒中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尽快开展康复。
南和区刘女士:我听说脑血管病人一定要早期康复,不知道早期康复都进行些什么?
王贵玲:早期康复是指康复介入的时机问题。以往,患者家属总怕患者活动过早,怕病情反复发作,所以会在病后1-2个月,甚或3个月后,等患者清醒,能进食、能起坐后,才让其下地活动。但是,此时患者已养成依赖家人的习惯,主动活动的意愿下降,同时也会出现“废用综合征”,如压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患肢痉挛等,严重影响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使康复进程大大延缓。所以,康复一定要早,在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瞳孔的测量与观察),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必须介入。
早期康复一般包括: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体位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预防吸入性肺炎、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移动训练等。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被动康复治疗,或者患者参与的主动康复治疗,即使重度脑损伤,生命体征平稳,也要早期注意保持瘫痪肢体的良好位置,每日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等,这样不仅预防并发症,对患者的清醒也有促进作用。
襄都区赵先生:脑卒中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康复吗?
王贵玲:脑卒中康复也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三级:1、一级康复(早期康复)。脑卒中急性期病人收住卒中病房或ICU后,首先要接受内科的抢救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康复治疗小组及时介入治疗,即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时进行。2、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以上正规的早期康复治疗,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可回到家庭和社区维持康复治疗。若障碍仍然较重,则转医院继续康复,抓紧病后8-12周这个最佳时机,强化功能训练,挖掘患者潜力,争取获得最大的功能改善。3、三级康复(维持期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经过二级康复,多数患者能够恢复一定的功能,部分患者能够完全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对于神经损伤严重,经过正规的康复治疗仍然不能独立生活的患者,推荐回到家庭和社区继续接受康复治疗,进一步巩固、维持、提高现有功能,将训练成果应用到家庭环境中去。最后,提醒大家,康复要依据具体病情、患者意愿选择合适的康复机构。
(李丽霞 王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