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无法摆脱自己的世界
我读的小说很少,《24个比利》这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的作品,让我欲罢不能,花了整整两天半的时间,读完了整本书。
《24个比利》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关于诱发多重人格分裂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比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但被判无刑的嫌疑犯,理由是:他是一个多重人格分裂者。
一一细算,比利的多重人格高达24个。比利的身体被这些人格轮番占领,在体内,他们互相交谈、下棋,甚至控制对方的行为。
其中有理智冷酷的阿瑟,他是第一个发现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状态下负责整体管理,同时,决定由谁出场操控比利的身体;
有守护者里根,他可以动用武力保护比利免受于人的欺辱,虽然具有暴力倾向,但也有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意识;
有专门承受痛苦的8岁小男孩戴维,一旦有痛苦出现,通常由他来代替其他人格承担;
有精通逃脱术的汤姆……
有被打压的不受欢迎的众人,
还有通晓比利成长历程的“老师”,他是23个人格的融合体,为其他人格传授知识。
这些具备十八般武艺的人格在性格、语言、性别、年龄、智商方面各不相同。所有的人格居住在一个大厅里,哪个人格走到大厅中央聚光灯下,哪个人格就控制着比利的身体。
读完这部小说,我陷入了沉思。每一个“怪人”背后,都有他的成长历程;每一个“劣迹”背后,都有它的行为缘由。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也许并非全部都是真相。
02完整人格为何会分裂?
经律师、医生、作家等等多方共同努力,比利的人格分裂之谜才得以解开。
原来导致比利人格分裂的最主要原因竟是童年时期,他的继父对他多次殴打、威胁和虐待,除此之外,还有母亲的严厉和同学的欺辱。
继父的出现,让比利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8岁起,他不再拥有快乐,不再拥有幸福,有的只是在如同地狱般的人间过活。
为了逃避继父为他创造的悲惨世界,出于生命的本能,比利在精神上寻找各种求生的通道。
但现实总是那么残忍,在一个本应该日日相惜的亲人身上,比利得不到任何疼爱,得到的只有无情的折磨。
无助、恐惧、沮丧......多股强大的黑暗力量,最终将一个8岁小男孩撕了个粉碎,就此一个个不同的人格纷纷出现。
16岁那年,比利开始了第一次自杀行为,自杀未遂后,他被其他人格保护起来,他们让他足足“沉睡”了7年。
我祈祷现实中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暗,然而事实也许并非这么乐观。
就像一个在法院工作的网友所说:这个世界不止有阳光和温暖,在不为人知的黑暗处,还有太多的孩子因不幸的经历,让他们的心理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凄冷悲痛。在经历了如酷寒刺骨的折磨后,他们那脆弱扭曲的心理,被自己用层层的外壳包裹住,拒绝外界的进入和拯救,在曾经的阴影里孤独地活着,难以解脱。
文明的社会,为何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人为的力量一定是有限的,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重新了解身边的“重要他人”,适时解开被“重要他人”所困之锁。
这里出现一个概念——“重要他人”。比利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他人就是他的继父,继父对他的伤害终身难以泯灭,伤害的程度之深足以让他锁在自己的世界里。
03生命中“重要他人”不会缺位
心理学上讲,“重要他人”是在一个人心理和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也可能是一个陌生人。
只要能够影响我们生命延续航向的人,都可能成为“重要他人”,他可能是助力我们发展的“贵人”,也可能是羁绊我们前进的“恶人”。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会融入我们的血液,影响我们的一生;总有那么一些事,会存储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挥之不去;总有那么一些话,像锥子一样锥入我们的内心,隐藏在心底深处。
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记忆情绪经验,它就像一个档案保管员一样,将过去遇见事情时的情绪反应记录下来。“重要他人”的记忆是杏仁核里调用最频繁的卷宗。
不知不觉中,那些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话,已经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又深远的影响,并且将来还会始终左右我们的思想。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一直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在中考时,我失利了。
因为中考那天,我忘记带化学考试科目的准考证,回去取准考证后,慌慌张张进入考场。为此发挥失常,距离区重点高中只差三分之遥。
去舅舅家串门,舅舅问我:考的怎么样?
我说:没有考入重点高中。
舅舅接着不假思索的问:你不是学习好着呢吗?怎么连重点高中都没考上?别人怎么考上了?
我知道舅舅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说话向来不走心,嘴上也没个把门的。
但是,15岁的我还是承受不了他这几句无心之语,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几句话沉重如万金,堵在胸口,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好像受到讥讽一样,脸红到了耳后根,不再说话。
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我还是对他耿耿于怀,我气愤,我恼怒,我甚至想:你的儿女成绩都那么差,高中没读就辍学了,你哪有资格来说我?
那时的我,心理承受能力实在脆弱的可怜。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能够承受之极限也许就是那几句话罢了。
现如今,我知道了舅舅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他人”,他无心的几句话,对我年少时的心灵是一种打击。
不过我庆幸,庆幸自己没有被这几句话击倒。我没有颓废,反而化悲痛为力量,内心举起了高高的旗帜,我要为自己而战。
我倍加努力的学习高中课程,考入了重点大学,再后来找到了稳定而心仪的工作。
时至今日,不断的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已经成为我的日常习惯。
舅舅的几句话像利剑一样在我内心悬挂,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又像警钟一样在我心中敲响,让我无时不提醒自己:莫用话语伤害他人,尤其是孩子,你要知道语言的力量。
04人性的成长需要自由和尊严
佛洛伊德分析学派认为,重要他人的伤害,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心理,也会留下创伤。因为按照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当他们幼小的时候,不能够完全分辨所有的事情,以为那都是自己的错。
孩子从降生到长大成人实属不易,父母参与其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孩子敢说我的成长零批评,哪个父母敢说我的教育零抱怨,每个孩子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心理创伤。
身为父母,尽最大努力检视自己、战胜自己,以求保护孩子,是最神圣的职责。然而,现实却可能是,父母无意中成了孩子最大的天敌。
一个朋友,性情温和,在男同志里属于模范的典型。在单位,他是一个老好人,做事勤快,亲力亲为,人缘倒是很好;在家里,他是一个好老公,从来不和老婆发脾气,即使受了夹板气,也会自己默默承担。他几乎不会对别人说那个字:不!
我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和一个严格的母亲。
他的父母感情不是很融洽,母亲经常把火撒在孩子身上,时不时对孩子暴打一顿,他的大腿根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父亲更是对他“严”字当头。有一次他在写罚抄作业,老师让他写二十遍,他不停的写。
父亲劝他说:不要再写了,写了也没有大用。
他说:不行,我得写。
脾气暴躁的父亲立刻拿起板凳朝他扔过去,幸好他跑得快,躲过一劫,板凳被摔断了一条腿儿。
另外一个朋友的父亲是个极度悲观主义者,而他长期受其父亲的影响,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浸泡在抱怨之中。
在他眼中,没有一个人是好人,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缺陷,没有一件事值得真正高兴,无论如何总是令他不满意。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为何如此之大,原生家庭的功力为何如此之强?
一般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父母与孩子血脉相连,父母深邃的影响将会进入孩子的血液和骨髓,影响孩子的性情和气质。
任何暴力的行径和语言,都会让孩子折掉自由和尊严的翅膀,造成孩子低落的自我价值感,虽然受伤时的表象看起来可能和平常无恙。
但时间蒙蔽不了事实,总有一天,经受暴力长大的孩子,要么信念软弱,要么行为粗暴,对家庭而言是悲剧,对社会而言同样是悲剧。
克里斯多福.孟所著《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也一并带去。小时候我们会把没治愈的创伤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为什么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还有一个原因——幼时的创伤有时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这里的旧痛、旧伤指的就是童年时期受到过的伤害,它们统统会写进我们成人后的性格和秉性,直接影响婚后和伴侣相处的方式。对爱人关爱有加,还是情感暴力,又进一步决定夫妻间共同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成长需要阳光和雨露,父母的一言一行,容不得半点疏忽。
05如何向健康的人格迈进
在亲密关系中,一旦你下定决心要遵从灵魂的引导,你的人格就会开始与灵魂的能量相整合。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你就必须学会充分地主宰自己的身体、感觉及心智。——克里斯多福.孟
如果我们曾经不幸,有过与恶劣重要他人相处的经历,我们该怎么办?
不要逃避,
不要放弃,
不要变得不善良。
随时进行自我反省
著名当代女作家毕淑敏说过:和谐的人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深刻的内省有关。
一般人不会具有多重人格,但除了先天遗传外,人性的内在表现,主要是由成长历程和环境决定的。
鼓起勇气,像照镜子一样,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和重要经历,审视我们面对这些重要人事物的心境和反应。
无论我们曾经走对了这一步,还是走错了这一步,都勇敢的告诉自己:一切都已过去,我已经蜕变成了现在这个充满力量的我。
时间不会倒流,经历不会改写,我们唯一能够左右的就是心态。
尝试改变自己的不平衡心态,一旦心态摆正了,即昭示着未来创造无限美好的机会增大了。
反思自己,是改变现有心态的最佳路径,也是改变未来处境的活力源泉。
勇敢面对“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可能是一个善良的天使,也可能是一个邪恶的魔鬼。我们可能依赖他、善待他,也可能恐惧他,逃避他。
面对那些恶的人物、行为和语言,逃避是对自己最不公平的待遇,那是用别人的邪恶惩罚到了自己,它让我们的精神永远关闭在小黑屋里。
为此,我们可能忧郁、暴力,也可能胆怯、懦弱,就像《24个比利》中的多重人格一样,他们更多的时间为了保护自我,而对外界发出抵抗,无形中产生更多的负能量。
想要拥抱阳光、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我们需要勇敢的面对“重要他人”。即便他是恶的,也不要惧怕,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告诉自己:他的“恶”只属于曾经,今天的我已足够强大。
我们已经成人,曾经十恶不赦的恶人,或许已经老去。无论他是什么状态,直面他,给自己机会,揭下那道符,抹去内心深处这个幽灵。
保有善心是对自我的滋养
我们可能幸福,可能不幸,但保有一颗善良之心,是为人的根本。
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与他人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拽引。
要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先要做到与自己和谐相处。学会接受自己、把控自己、温暖自己、疼爱自己,才有可能热爱他人。反过来,同样适用。只有做到与人为善,我们才有可能与自己友好相处。
《24个比利》中,每个人格都是主人格的弱点,但每一个人格都在某个方面保护着主人格免于一死。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一样,保护着那份纯天然的善良。
曾几何时,我们可能受到过伤害,可能心灵的伤口仍然滴着血……
现如今,我们已经成长为成熟、独立的个体,已经有能力舔舐好自己的伤口,直至愈合,已经有力气扒开缠绕在身上的荆棘,甩掉压在肩上的重担,有机会大跨步向前迈进。
但是,别忘了,在此过程中,请不要以牙还牙,不要以怨报怨。无论何时,无论你我,始终保有一颗善心吧!世界需要善良。
结语
生而为人,做真实勇敢的自己,善待自己的同时,善待他人。无论如何,不要让那些嘈杂的弊端人格影响我们的灵魂。相信人间温暖,相信阳光普照。(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