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心脑血管疾病,最可怕的莫过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一旦发病,致死致残率极高,抢救不及时,就可能危及生命。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据初步估计,每年我国家有高达万的患者因此丧生,约占到所有健康性疾病所导致的患者死亡总人数的45%[1]。
步入中年以后,患病的概率也不断上升,平均年龄增加15~16岁,则比普通正常年轻人增加2-3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男性在45岁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上升[1]。
心脑血管疾病不要等到生病后才治疗,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积极进行生活干预,控制三高
首先要防控“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明显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生活中,控制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饮食上少盐少油少糖;限制高脂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适度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此外戒烟限酒,长时间抽烟喝酒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检查,避免心脑血管意外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肥胖者、“三高”患者以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工作压力较医院进行血生化、血压以及血糖等指标检查,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评估。
心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磁共振易损斑块诊断(MR-VPD)、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脑小血管病检查(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冠脉CTA、双源CT增强血流储备分析冠状动脉(CT-FFR)
文章审核:
上海全景徐汇中心门诊部主任许海波
——参考文献——
[1]于晓东.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年第4卷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