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意无限
在这个秋意融融的日子里
实初集团的“”计划
让我们相聚宜兴实验中学
交流共话谈天论教
10月29日-31日,新实教师们在为期3天的“”计划专项培训中,与宜兴实验中学的老师切磋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模式,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互相学习、总结反思。由两位名师带来的讲座同样也令教师们受益匪浅,吸收了新的养分。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
回顾教师们的精彩表现吧
同课异构思维碰撞01语文:《火把节之歌》我校的*姗姗老师(左)与宜兴实验中学的吴霞老师(右),就《火把节之歌》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专家点评*珊珊老师的课堂抓住文化传承,带来一场火把节的狂欢。首先,*老师通过师生对话,带领学生多样感知文本,语言有温度;其次,课堂由传统火把节场面渗透到文化、时代和民族的发展,文本理解透,课堂有深度;最后,通过视频与朗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真正引领学生感知到民族自豪感,情感有力度。
吴霞老师围绕“品、读、评、写”四个方面对《火把节之歌》这篇课文进行系统解读,真正做到了知识建构与方法建构。首先,吴老师带领学生感知文本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语言、通过关键词解读文本,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渗透;最后,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姗姗老师教后反思在《火把节之歌》这篇文章的备课中,我主要立足于两点进行构思,一是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指导,二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指导。课上略有遗憾的部分是第一个视频播放出现了声音和影像不同步的状况,稍微耽误了一点时间,这使我明白了有备方可无患,一节公开课的呈现需要前期的精心打磨,精益求精,没有底线。
02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我校的魏玉华老师(左)与宜兴实验中学的董香凤老师(右),就《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专家点评魏玉华老师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善于捕捉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类比教学,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学、怎样学。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并注重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董香凤老师的课充分体现宜兴实验初中结构化教学的特色,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寻方法,教师适当点拨,整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
魏玉华老师教后反思从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情况来看,本节课基本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此次同课异构和评课,我对“结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情的班级,在教学模式上做些大胆的尝试。
03英语:8AU5Integratedskills我校的贾春艳老师(左)与宜兴实验中学的秦静老师(右),就8AU5Integratedskills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专家点评贾春艳老师的课堂首先通过guessinggame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又通过小节概括的方式明确了描述动物的fiveaspects:looks,food,abilities,qualities和danger。接下来贾老师在情境中带领学生学习单词,大胆猜测听力内容,从pairwork到团队合作,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后的poster制作为一大亮点,既考查了学生本堂课的所学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贾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秦静老师的课堂以三个任务Learnaboutanimals——Neverbuyfurcoats——Protectwildanimals为导向开展。秦老师通过分享社会名人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视频导入话题,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三个任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引入竞赛机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整节课师生密切合作。最后,通过再次播放视频,为学生展示动物保护者的工作方式,实现主题升华。
贾春艳老师教后反思虽然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可还是留下了一点遗憾:首先是一个部分的音频文件在拷贝到上课电脑时链接再次失效,只能临时将listenandanswer变为readandanswer;其次是在指令性语言的使用上,没有全面考虑到学情的区别,给学生的指令型语言不够简洁易懂,影响了poster展示环节的进度。知不足方能进步,教学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04物理:《光的折射》我校的刘晓燕老师(左)与宜兴实验中学的王姣老师(右),就《光的折射》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专家点评刘晓燕老师的课同样也有以下亮点。第一,通过对比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异同,一方面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第二,刘老师非常注重教学细节,在学习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概念时,刘老师能够参照实物来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刘老师能够挖掘课堂深度,在寻找折射规律的时候,她通过某一时刻没有反射光线的现象,提到了全反射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拓展。
王姣老师的课有三大亮点。第一,课堂容量非常大,这主要是依托了结构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二,课堂引入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宇宙战士在各个角度所产生的不同现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第三,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刘晓燕老师教后反思今天的课我用一个有趣的实验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并利用自制的叉鱼实验装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水下的鱼是虚像,学生们惊喜连连,课堂气氛达到高点。我总体上感到满意,但在课堂最后光的可逆性探讨时,应该给学生多留一点时间,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05地理:《*河的治理与开发》我校的贾燕老师(左)与宜兴实验中学的葛琴老师(右),就《*河的治理与开发》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专家点评贾燕老师用一句温婉的开场白“你见过*河吗?你在生活或者书籍电视上了解的*河是什么样?”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整堂课学生们的状态,从拘束到放松再到积极回答问题,这种教态不仅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互动,推动了课堂的流畅性,更是有益于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葛琴老师课前同时播放音乐《我和我的祖国》和学生手绘中国地图,把学生的情感代入祖国大好河山,进而话锋一转,通过视频《*河奔流》又引出了*河的病症。整节课以为我们的母亲河治病为线索展开,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知识树构建、视频呈现、音乐欣赏、小组竞赛、动手标示地图……在知识和能力上稳扎稳打,是一节实用性强的好课。
贾燕老师教后反思上完本堂课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如果将*河概况问题设计的灵活开放一些,先进行提问以前所学“长江“的概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再进行填表,并结合老师引导,可能会效果更佳。其次,上课时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