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五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生认知发展
考点梳理
一、心理学概述
1知识点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人在实践与生活中和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称为心理。
2知识点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人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心理活动,一般把它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例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来到户外锻炼,当微风拂面时,你会感到凉爽;阳光照在身上又感觉很温暖;此时空气中不时送来阵阵清香;环顾四周看到五颜六色的东西,还可听到各种声音....
(2)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总是要对其采取一定的态度,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如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失去亲人的悲伤,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等等。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要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处理它并改造它。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个性的社会实质。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
1知识点1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岁~3岁);
(3)幼儿期(3岁~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
(5)少年期(11、12岁~14、15岁);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岁~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2知识点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对啊真题帝1.(上真题第14题)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作孩子看待。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平衡性
B.独立性
C.闭锁性
D.动荡性
[答案]B。中学生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独立性。
2.(下真题第4题)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
[答案]B。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即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此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此时期,他们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经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
考点梳理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1知识点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
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仍然是存在的。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本阶段的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长度、重量、面积和体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所谓去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啊真题帝(下真题第15题)赵明能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题目中,赵明在判断A、B、C的关系时,还是会借助他所熟悉的人与人之间身高的关系进行判断,可见赵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更加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形式运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个体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忠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个体不仅能够运用经验一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个体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个体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享走(逆向性),而且能够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也就是使力臂缩短(补偿性)。
(5)思维的活跃性
本阶段的个体不再刻板地格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
对啊真题帝1.(下真题第14题)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中学生晓波能够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这体现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2.(下真题第24题)辨析: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因此,即使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不会出现跨越式发展。故该说法错误。
3.(下真题第29题)简答: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见上文。
▼
往期考点回顾▼章节考点
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章节考点
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章节考点
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
点赞,在看,教资必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