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健康中国。
敬畏当道,使命必达。
继《时间成本》一文之后,再写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对于时间,我曾经想过它的不可逆性,也思考过它与生俱来的残忍。毫不避讳地讲,我一直企图摆脱它对我的主宰,但遗憾的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好像从来没有成功过。翻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至少有一点是带着寻求出路的想法,当然也不乏对于时间之外一些知识的获取。
如何读这本书?
这本书大概于我,是需要逐字逐句去阅读的,因为很多话语都是一个个结论。和很多理论书籍一样,往往抽象出来的很多结论背后有着丰富的实践和逻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由大量的普遍现象总结而来。
也正因为此,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联想和逻辑推理,很多时候我们看过的东西就只是一个概念。看似读了,其实和没有读一个样,甚至比起不读更不会浪费时间。
也就是说,这样的书可以不读,要读就需要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思考、困惑或者阅历去读,或许收获会更多一些,体会会更深刻一些。否则,读起来也会很枯燥和乏味。
当然,这样去读书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字里行间获取很多东西,但真正要成文的时候就突然间发现,好像获取了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我迟迟无法完成,思前想后都觉得好像没有一个点能讲得恨透。但转念想,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此抓住一个点,也不论结果呈现出的是一个什么状态。
为什么要时间管理?
因为总觉得时间不知浪费到了哪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做了很多没有结果的无用功。比如,要做活动,要招聘,要离职等等。以做活动为例,开始之前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及执行细则,首先,必须在活动开始之前基本敲定,任务到人,职责划分清晰;接下来,就是把握住几个关键时间结点,我们各执行单位,以时间结点,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及所需的时间进行分解,并对相关执行人制定出明确的时间排期及工作职责要求;同时,还要安排一个总协调人,负责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执行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从整体上做好进度的把控。
这样一个流程清晰又高效,但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双方都认为人多力量大,都需要尽可能调动全力去完成一项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要么层级不清,责任不明,导致信息乱窜,多次沟通,甚至利益寻租,都好像要在其中进行博弈,占便宜,图便利。都想通过借力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的代价就是,沟通好的事情,从构思到筹备,无论是有形的物质和人力成本,还是无形的时间成本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合作过程中总还让人觉得满肚子的窝火,谁都不舒服。貌合神离的两个人再怎么都不会有所成就,斗来斗去的结果就是被第三方力量给打败,就忘了彼此当初走在一起的初衷。
我想,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是尽量少发生,最好不要发生。如果从洽谈之初很多东西不清晰,模模糊糊,匆匆忙忙,寥寥草草,没有一个清晰的执行方案,没有一个开放的沟通语境和胸怀,我们最好就不要开始。也许你可以为一件事情,甚至一个人赋予很多利好,但开始的那一刻我们就要想到后边将会面临的沟通成本、资源浪费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挥霍。
还是那句话,如果一旦对象认定正确,要么你就彻底信任和付出,不要抱怨,不要想着寻租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都拿出一个良好的沟通语境和行动指南在桌面上光明正大地和谈,要么我们就彻底分道扬镳,自谋高就,互不干扰。一副半推半就,试探着抖机灵的模样,着实让人生出一种自我折磨的掉价感。很多时候,工作只是一个入口,很多问题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这些事情上的关联人之间存在有意无意的思维、意识和观念的错误认知,不能从结果和贡献上去衡量。
90分钟理论
很多时候总是忙忙碌碌,但效率就是很低。很多时候明明看起来,想起来都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到了做的时候就漏洞百出。很多工作安排好时间明明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就是要做出很多分解或者是推迟。90分钟理论,简单讲,就是集中注意力90分钟,把时间尽量凑成整块,集中处理一项工作,这样的效率会很高。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有体会的,但后来就做的越来越不好。
比如上午的工作任务没有做完,到了中午的时候肚子其实没有那么饿,就觉得到点了要吃饭,脑子好像也需要出去换换新鲜空气,也觉得一群人出去大家还能交流一下。但实际上呢,彼此等待占去一部分时间,偶尔闲聊几句,占去一部分时间,出门之后再商量一下吃什么,去哪里吃,如果目标达不成统一,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又浪费了很多时间。接下里,几个人在一起吃饭,本来还想着会有交流,大多时候要么沟通无效,要么各执手机各自沉浸,谁和谁也不至于有什么深入的交流,就失去了时间利用的初衷。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也总会赋予很多意义,在时间的价值排序和管理上却不尽如意。有时候一个人看似需要同时处理很多看似很紧急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并不见得就是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么,当这样的事情出现的次数越多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不得不想,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是不是就出了问题?我们最初的工作做得是不是不到位?很多电话都打过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事情都很重要,都很紧急。难道我们就真的必须第一时间处理?一方面会担心遗忘导致滞后,一方面有不想耽误对方的事情,也许真那么紧急呢!有时候想想完全也是一种假想。这其中的度都逐渐要慢慢厘清,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就要尽量做足思考和沟通,以免对时间进行分散。牢牢把握好90分钟原理,不要低估做出一项决策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
总之,对于我这样的时间低效者,这本书还真的有很多的指导性,但愿能持续,并不断深入践行和体会,但愿工作效能能有所提高。
小华为,大作为,我们一直在努力。
巍巍大秦岭,悠悠汉江情,层峦叠嶂茶叶乡,哺育汉文明。
事业需要有心人,
一杯清茶清天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鞠躬尽瘁,健康中国。
敬畏当道,使命必达。
继《时间成本》一文之后,再写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对于时间,我曾经想过它的不可逆性,也思考过它与生俱来的残忍。毫不避讳地讲,我一直企图摆脱它对我的主宰,但遗憾的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好像从来没有成功过。翻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至少有一点是带着寻求出路的想法,当然也不乏对于时间之外一些知识的获取。
如何读这本书?
这本书大概于我,是需要逐字逐句去阅读的,因为很多话语都是一个个结论。和很多理论书籍一样,往往抽象出来的很多结论背后有着丰富的实践和逻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由大量的普遍现象总结而来。
也正因为此,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联想和逻辑推理,很多时候我们看过的东西就只是一个概念。看似读了,其实和没有读一个样,甚至比起不读更不会浪费时间。
也就是说,这样的书可以不读,要读就需要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思考、困惑或者阅历去读,或许收获会更多一些,体会会更深刻一些。否则,读起来也会很枯燥和乏味。
当然,这样去读书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字里行间获取很多东西,但真正要成文的时候就突然间发现,好像获取了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我迟迟无法完成,思前想后都觉得好像没有一个点能讲得恨透。但转念想,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此抓住一个点,也不论结果呈现出的是一个什么状态。
为什么要时间管理?
因为总觉得时间不知浪费到了哪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做了很多没有结果的无用功。比如,要做活动,要招聘,要离职等等。以做活动为例,开始之前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及执行细则,首先,必须在活动开始之前基本敲定,任务到人,职责划分清晰;接下来,就是把握住几个关键时间结点,我们各执行单位,以时间结点,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及所需的时间进行分解,并对相关执行人制定出明确的时间排期及工作职责要求;同时,还要安排一个总协调人,负责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执行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从整体上做好进度的把控。
这样一个流程清晰又高效,但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双方都认为人多力量大,都需要尽可能调动全力去完成一项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要么层级不清,责任不明,导致信息乱窜,多次沟通,甚至利益寻租,都好像要在其中进行博弈,占便宜,图便利。都想通过借力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的代价就是,沟通好的事情,从构思到筹备,无论是有形的物质和人力成本,还是无形的时间成本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合作过程中总还让人觉得满肚子的窝火,谁都不舒服。貌合神离的两个人再怎么都不会有所成就,斗来斗去的结果就是被第三方力量给打败,就忘了彼此当初走在一起的初衷。
我想,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是尽量少发生,最好不要发生。如果从洽谈之初很多东西不清晰,模模糊糊,匆匆忙忙,寥寥草草,没有一个清晰的执行方案,没有一个开放的沟通语境和胸怀,我们最好就不要开始。也许你可以为一件事情,甚至一个人赋予很多利好,但开始的那一刻我们就要想到后边将会面临的沟通成本、资源浪费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挥霍。
还是那句话,如果一旦对象认定正确,要么你就彻底信任和付出,不要抱怨,不要想着寻租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都拿出一个良好的沟通语境和行动指南在桌面上光明正大地和谈,要么我们就彻底分道扬镳,自谋高就,互不干扰。一副半推半就,试探着抖机灵的模样,着实让人生出一种自我折磨的掉价感。很多时候,工作只是一个入口,很多问题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这些事情上的关联人之间存在有意无意的思维、意识和观念的错误认知,不能从结果和贡献上去衡量。
90分钟理论
很多时候总是忙忙碌碌,但效率就是很低。很多时候明明看起来,想起来都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到了做的时候就漏洞百出。很多工作安排好时间明明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就是要做出很多分解或者是推迟。90分钟理论,简单讲,就是集中注意力90分钟,把时间尽量凑成整块,集中处理一项工作,这样的效率会很高。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有体会的,但后来就做的越来越不好。
比如上午的工作任务没有做完,到了中午的时候肚子其实没有那么饿,就觉得到点了要吃饭,脑子好像也需要出去换换新鲜空气,也觉得一群人出去大家还能交流一下。但实际上呢,彼此等待占去一部分时间,偶尔闲聊几句,占去一部分时间,出门之后再商量一下吃什么,去哪里吃,如果目标达不成统一,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又浪费了很多时间。接下里,几个人在一起吃饭,本来还想着会有交流,大多时候要么沟通无效,要么各执手机各自沉浸,谁和谁也不至于有什么深入的交流,就失去了时间利用的初衷。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也总会赋予很多意义,在时间的价值排序和管理上却不尽如意。有时候一个人看似需要同时处理很多看似很紧急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并不见得就是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么,当这样的事情出现的次数越多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不得不想,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是不是就出了问题?我们最初的工作做得是不是不到位?很多电话都打过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事情都很重要,都很紧急。难道我们就真的必须第一时间处理?一方面会担心遗忘导致滞后,一方面有不想耽误对方的事情,也许真那么紧急呢!有时候想想完全也是一种假想。这其中的度都逐渐要慢慢厘清,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就要尽量做足思考和沟通,以免对时间进行分散。牢牢把握好90分钟原理,不要低估做出一项决策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
总之,对于我这样的时间低效者,这本书还真的有很多的指导性,但愿能持续,并不断深入践行和体会,但愿工作效能能有所提高。
小华为,大作为,我们一直在努力。
巍巍大秦岭,悠悠汉江情,层峦叠嶂茶叶乡,哺育汉文明。
事业需要有心人,
一杯清茶清天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