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玉珊改编∣纪悦
开学前,一个家长在朋友圈里面庆祝“三陪”生活结束,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没想到,开学以后,她又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开学了,真正的痛苦才开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陪娃写作业!陪娃写作业!陪娃写作业!”
同班的其他家长在朋友圈下面纷纷留言:“我懂!”“+1”等。无论是简单的“我懂!”还是单纯三个握手的符号,表明我们都知道“陪写作业”这件事情在当下,对于不少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陪写作业变得那么难了?
根据平时从家长们口中了解到的情况,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孩子不会做题;二是家长不会辅导。当孩子没有找到方法或者对知识点不熟悉,做题没思路时,就容易犯错。此时家长给孩子讲了又讲,但孩子还是不懂,他们的耐心就被消磨殆尽,心中的无名之火会一点即爆。又或是家长不懂得辅导方法,没有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思维逻辑进行解答,此时便如同“鸡同鸭讲”。家长难以接受孩子的“笨”,因此才心急火燎。如果自己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和引导技巧,则更苦恼不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陪写作业的确是挺难的,那些家长叫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只要家中有学生,作业就是我们永远避不开的一道坎,我们除了叫苦叫难,是否有什么“法宝”,让陪写作业不那么难吗?
首先,陪写作业要不累心,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关键。这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的。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论,认为孩子的心理是按照一定的阶段性发展的,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是按从低到高的次序出现,且相连两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不是截然分开的。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是心理发展的起始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心里运算的能力,主要靠感知和动作进行思维。当物体不在感知运动范围内时,儿童很难去思考它,也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基础上,心理发展出现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通过动作来进行思维,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或象征性功能的出现,开始能从具体的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这个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即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当遇到与自己相矛盾的观点时,他们会坚定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同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如孩子刚刚学算术时,他能够很快回答你7+8等于多少,但你反过来问他8+7或15-7等于多少时,他并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因为不可逆性使思维具有单向性。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知觉还具有集中性,即当他们的注意力已集中于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因此,在孩子做数学题常会出错时,不妨告诉自己孩子还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是正常的思维发展过程,别轻易发火,要冷静应对。
第三个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该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征。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儿童虽然还缺乏抽象逻辑能力,但他们已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如问一个7岁的孩子: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回答起来很困难。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变成问:小明比小花高,小花比小英高,问小明和小英哪个高?他们会很容易回答出“小明高”。所以,家长在辅导作业时,要注意孩子此阶段的思维模式,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题目,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知识。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到这个阶段,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只增加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不再变化。孩子会逐渐强化自身的假设、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便能解释为什么辅导作业最艰难的时期一般在小学阶段,因为孩子的思维水平发展还未成熟,所以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与帮助。一般而言,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很多父母因为自身知识水平跟不上、工作忙碌等,辅导作业已经力不从心,可免则免或假手于人(让孩子上课后辅导班)。因此,初中的孩子对待作业往往会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能够靠自己独立而自觉地完成,另一种是各科都拖欠作业,父母、老师教育无果。前者,除了学霸,还有一部分是成绩虽然不拔尖,但在小学时期已培养了良好的作业习惯的乖孩子。而后者,大多是小学时期就让家长、老师头痛作业完成问题的学生,学习信心多半不足,成绩也偏低。
可见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