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力荐生活k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TUhjnbcbe - 2021/1/7 20:31:00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或老师在教孩子进行长短排序时,总是指导孩子找出最长的一根排在最前面,然后再从剩下的木棍中找出最长的一根……

一般,小孩子按照这种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了序列的逻辑观念。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交给他们的不是排序技能,而是让孩子充分操作尝试,他们才能从中获得一种逻辑经验,并逐渐建立起序列的逻辑观念。

排序能力测验

上小学前,想要顺利适应小学的数学学科学习,孩子在排序上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量的差异进行排序。

2、能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从两个方向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如将10以内数递增排列1,2,3,4,5,6,7,8,9,10;递减排列10,9,8,7,6,5,4,3,2,1)。

3、在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如2,4,6,8,10……),知道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比后面一个元素小(如4比2大、比6小,以此类推)。

4、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组物体进行排列,知道比较的标准不同,排列的结果也不同。

5、能利用一个中介,用传递方法如A>B、B>C、所以A>C进行排列。

6、也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如让孩子按红——*——蓝——绿的顺序给各种颜色的珠子串成一条项链送给妈妈。

家长们可以对照着看看,你家宝贝的水平达到了吗?

排序能力发展

其实,这就是上文我们所提及的孩子只掌握了技巧,还没有建立排序的逻辑观念。

在建立序列逻辑观念前,我们应该先带孩子理解什么是排序。

排序是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的差异或按某种规则(如从长到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等),按序进行排列。

实验表明:儿童排序能力发展是随着年龄而变化的:

3-4岁儿童的排序完全建立在对量的差异的感知上,他们最多只能进行4个物体的排序。

4~5岁儿童能按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量的排序,但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

因为这时儿童主要还是依赖于感知和尝试错误而不是逻辑关系来进行排序。

5~6岁儿童是认识排序传递性较好的时期,他们已经逐渐在逻辑基础上理解了量的序列关系——可逆性、传递性。双重性,他们开始能够正确排序,不再受知觉范围的局限,有的还能掌握一些排序策略。

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从两个方向排序的能力,也就是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因为A>B,B>C,所以A>C。这是简单的推理过程。

而儿童对排序中双重性理解发展则要慢一些,5岁以前的孩子很难理解双重性。

排序中的双重性,指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比后面一个元素小。

总而言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想要在上小学前掌握排序逻辑思维,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定的引导。

强化训练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物体对孩子进行排序训练。

我会给大家几个小游戏,可以供你们在家陪着孩子玩排序游戏。

1、按大小排序

(1)秋天到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去院子里拣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落叶,如梧桐树叶、银杏树叶、杨树叶……

让我们把梧桐树叶放在一起,从大到小来给它们排排队,再来给银杏树叶从小到大排一排,比比看谁先能完成。

(2)如果不方便带着孩子外出,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家里,让孩子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的鞋子按不同大小来排序。

2、按多少排序

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装饮料,比比看液面高度一样的3杯饮料谁的多?谁的少?为什么?

可以请孩子在家寻找不同粗细的瓶子来比比看。

3、按高矮排序

家长和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小区中不同高度的住宅楼或树,哪个最高?哪个最低?哪个不高也不低?哪个第二高?哪个排第三?

或者,家长还可以将家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请孩子由高到矮、由矮到高排一排。

诸如此类的游戏有很多,比如按照物体的粗细、厚薄、(颜色的)深浅、轻重、远近等排序。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呢~快带着孩子在生活中解锁数学思维的奥秘吧!

学会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力荐生活k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