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使类对其造成的任何破坏,和尽管带着诚意、费尽心机的修补显得慌张而无意义。
下面这组图想必很多人仍记忆犹新。年,一起发生在西班牙的艺术史上的灾难性修复事件,成为全世界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位81岁的老太太CeciliaGiménez,出于好意,把教堂里一幅受损的耶稣画像亲手修复了,结果,修复过程中因“技术没掌握好”而导致局面失控,被称为“艺术修复史上的一次噩梦”发生了。
这位老人,也因此患上了忧郁症。
受损的壁画来自19世纪艺术家埃利亚斯·马丁内斯的笔下,壁画中的耶稣俊朗的面庞也被无情地篡改成“像是蜡笔画了一只毛猴穿着一件不合身的紧身外衣”。
大英博物馆在百年前对《女史箴图》采用了割裂后装裱在木板上的方法。海内外艺术史学者与文物保护人士对此举基本持否定态度,对文物受到的伤害无不表示遗憾。
年4月,伦敦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特展”对外展出,在这次展览中大英博物馆将《女史箴图》割裂开来,裱褙成平板式多段进行展示。大英博物馆称这种装裱手法为“日式折屏手法”。对此,海内外艺术史学者与文物保护人士基本都持否定态度,对文物受到伤害无不表示遗憾。
埃及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有超过年的历史,是埃及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品之一。而这一瑰宝也难逃厄运。
英国“每日电讯”1月22日报道,埃及博物馆知名法老王图坦卡蒙*金面具上的金蓝相间胡子在清洗中被碰掉,对此事件起因,3名博物馆管理员说法不一。由于上头要求尽快修复,于是他们选择用环氧树脂进行黏合,而且过程中有些树脂蹭到了*金面具的脸上,馆员试图用刮刀刮下来,然后就留下了可见的划痕。
记者采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助理研究员俞蕙老师,她指出,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修复文物时所秉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修复材料的可逆性。所谓“可逆性”,意思就是给后续修复工作留有余地,选择的修复材料与文物可分离,一旦有更好的修复材料,也能够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