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想因医院看这篇就够了
TUhjnbcbe - 2021/2/15 1:1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 http://www.wxlianghong.com/

“不完美父母”是一个关爱与陪伴父母成长的心理教育专家团队。本次一路同行·系列公益群讲座是本团队出品的十二期免费课程。

本文是7-18岁组系列一:《校园适应》,第一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第一章,主讲老师:郁姐。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很多的视频和流行的自黑段子了都是陪娃做作业的,以致于给孩子满世界地找亲家。大家看到这些觉得很欢乐。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一想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陪孩子做作业会那么的难?!

这个是我网上找来的一个小视频(见视频一),类似的视频还有很多。

(视频一)

我想这个视频在座的很多父母可能都看过,很多人看完会很有共鸣,尤其是孩子在启蒙阶段的父母。如果孩子已经大一些了的父母,可能看完也会哈哈一笑,回想起当年的血泪史。

那么,我相信在座的看完以后,联想自己的孩子,很多人一方面觉得很好笑,一方面也会觉得这孩子是不是我亲生的?怎么那么笨呢?

要他1+2等于几,他说等于6!就算明明知道1+2等于3,但是3-1等于几?他说等于8,所以在我们看来,孩子思维方式简直不合逻辑!

抽象思维VS具象思维的冲突

那么真的是孩子笨吗?让我们来看一下非常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他通过对长期的观察,对于孩子的认知规律,进行了一个划分,总体来说分为四个阶段:

·本能的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那么这个阶段以随意性反射活动,目标取向为特性,这些我们不具体讲。

说白了,就是孩子在两岁之前,他们的行动是往往是非常本能的,他们很少经过逻辑推理去做选择。用我们的话说,他们的行为是非常简单粗暴,非常的直观。

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要具体讲的是后三个阶段。

·直观的前运算阶段(2-7岁)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2到7岁,也就是我们说的学龄前阶段,尤其在幼儿园的这个阶段,属于前运算阶段。

这个前运算阶段与儿童前期重叠。儿童前期有个最大的思维特点——具象思维。

什么叫具象思维呢?其实很简单,你看小朋友,你要让他学习,其实,我们最好的方法呢,就是让他画画,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画画呢?因为图画是非常的直观。

我们七岁之前的小孩,包括现在很多大一点的孩子都很喜欢画画,六七岁之前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不是那样的完备,尤其是在书写方面,多数孩子就算认得字,也是不太会书写的,尤其他的手部的小肌肉并没有完全发育起来,所以他们的书写非常困难,而且就算可以的话,也是歪歪扭扭的,但是如果要孩子画画,尽管他们画的不是那么的精美,但是,他可以画的很直观。

我记得很清楚,一次我儿子跟着我出去玩儿,他跟着一帮小朋友进了一个室内的模拟冰雪世界,我觉得太冷了,就没进去。

过了一会儿,我的孩子就跟着我的同事以及一帮孩子出来了。出来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在哭,我问这是怎么了,原来那个小姑娘从冰雕滑滑梯上滑下来的时候摔倒了。

几个孩子都喜欢玩那个冰滑梯,所以大家一起前呼后拥的坐着一起滑,但因为小孩太多了,夹在中间的孩子就被撞地从梯子上掉下来了。

然而这一切过程,我儿子描述的并不是那么清晰,我只是通过只言片语,知道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大致过程。

但有意思的是,回到家他就拿着纸和笔画画,把情节画地很清楚:在冰雪世界里的滑滑梯上,有三个小人。第一个小人坐在最底下,第二个小人是大头向下,第三个小人是坐着往下滑,由此可见,对他来说,绘画就是他最直观最简单最清晰的表达。

在掌握了这些特性之后,我在帮助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就动了很多脑筋,因为我的小孩是没有学过幼小衔接的,所以他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对拼音他完全摸不着北。一开始我也很抓狂,有点像这个视频里的爸爸妈妈。但是你们再看视频,你会发现大人的教授方式是在把孩子当作成人来看待,认为孩子像自己一样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而且通过一遍一遍的重复,让孩子去熟悉语言。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教授孩子是很困难的。

图画记忆

——具象思维的学习法宝

那我怎么办呢?我在开始教小孩子拼音的时候,我就对老师发下来的拼音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在每个排列组合的拼音旁边标上一个对应的汉字。我替他写下来之后,再在旁边画上破折号是让他来画一个小人。

比如,他们学弟子规的时候这个“恶”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跟他解释了,然后让他在旁边画画。(见图一)

(图一)

他就画了一个这样的小人儿。这个小人儿是一个光头,虽然画的有些粗糙,但是他的表情非常有意思,非常传神,就是一个人瞪着眼睛撇着嘴,很生气,很不高兴,很憎恶的样子,这就是他的理解。

我问他,这个“恶”的人是谁,他说:“你看他头上都没有毛,你是长头发,当然不会是你”,很委婉的表达是爸爸在发飙的时候。

所以你看,小孩子的观察既敏锐又直观,这就是他们的具像思维。同时,通过画画,他的学习过程也变成了一个游戏。

再一个例子,就是孩子学"谏"这个字的时候,对于这个字还真不是太好解释。当我解释完以后,我写下来让他画。(见图二)

(图二)

特有意思的是,他画了两个小人,一个高的一个矮的。

这个“谏”取自他所学的《弟子规》里的一段话“谏不入,悦复谏”,意思是父母做错了事,要和颜悦色地反复规劝父母。所以他画的高的小人儿代表爸爸妈妈,矮的小人儿代表他自己,两个人嘴边都有个对话框。

我看了当时就问他,为什么大人的框框大,而小人的框框小?他回答说因为大人总喜欢讲道理,大人讲的话也更多,大人总是比小孩子有理。

所以,其实孩子对外部事物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你看我们现在给孩子的作业,包括视频里的,作业都是非常抽象的,经常没有画,都是干巴巴的数字和文字。

而且那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要求孩子加上一个“才”字以后,句子有什么变化。这其实是一道语法题,语法是语言的规则,而规则性的东西都是很抽象的,本身并不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学的,孩子当然很糊涂。

但是对于图画里四游记里的四个人物,这对于大人来说,可以用抽象的概念“人”作为一个概括符号,但孩子他很直观的,他不会考虑到西游记这个故事里的人物设定,他讲述的就是他眼见的真实。所以这是差异,这是孩子特性决定,他们是具象思维,而不是像成人的抽象思维。

守恒思维

——孩子认知发展新起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那么到了7到11岁,孩子会有一个发展,我们称它为儿童中期,是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认知上有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他们展现了出思维的可逆性。

什么叫可逆性?比如说1+2等于3,但如果是六岁以下的孩子,你问他3-2等于多少时,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他不会告诉你正确答案。所以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没有可逆性思维的。但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就具有这种能力了,所以学数学已经成为可能。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他们的低年级是没有加减乘除的问题,我觉得学校这一点是很好的,他是遵从了孩子的认知发展的特性。

只有到二年级以后才开始慢慢的有加减乘除的数学,那就是尊重孩子认知发展特性,数学是七岁以后才开始学。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个思维特性叫做守恒,这是儿童中期的孩子才具有的思维特性,也就是说孩子在前运算阶段是不具备守恒意识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你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他要吃大的苹果,说明大小他分得清。但如果说有一碗他很喜欢吃的面,你给他用和你一模一样的碗来装,有一碗装得更多,那么他会闹着要吃多的那一碗。但是同样分量的面条,分别装在一个大碗和一个小碗里面,然后你把大碗的那一份给他,他会笑得很开心的——嗯,果然给了我大碗呀!给了我更多的这一份!

这时候他就认为这个容器大的就是多的,而没有想到说其实两份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装盛的容器变了。

这里我再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大家可以看看“守恒”到了具体的运算阶段,孩子的思维特性是怎样的。

所以在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没有守恒的意识的。比如说两个一模一样大小的橡皮泥,一个做成了长条形,一个做成了圆形。那么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可能就认为长条形的橡皮泥更大,但是如果我们问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哪个橡皮泥更大,他会告诉你这两个是一样大小的。这就是守恒。

但是还有很多具体的守恒意识是不同的,也对应着不同的年龄阶段,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同步的。首先呢,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那么其次呢,我们所说的守恒是存在于不同方面的认知领域。所以表现出了各个阶段和各个人都是不同的。

我发给大家的视频是关于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的守恒实验。看完之后,你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明是一模一样长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孩子能比较出正确答案,但一旦挪了位置,孩子就会认为左边的或者右边的更长一些。

不了解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家长会认为是孩子笨,但其实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的守恒认知还发展得不完全。

抽象思维

——个体认知发展最高峰

·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人期)

那么我们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就是11岁、12岁以上了,就被称为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变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会假设、会推理、会逻辑演绎了。就像我上一次在讲“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个话题时,所提到的一个例子:

这个孩子的妈妈告诉他:“前一天晚上烧的水不可以喝,隔夜水不要喝,对你健康不好。”但是孩子却很不识相地跟他妈妈说:“那早上8点烧的水,晚上8点可不可以喝?”他妈妈说可以。他就问:“那为什么晚上8点钟烧的水,第二天早上8点就不能喝了呢?”然后他妈妈很郁闷,就把他揍了一顿。

从这个表述的过程来看,妈妈认为她的孩子是在找茬,但其实是因为这个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认知阶段已经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非常强了。

你就会发现到了这个阶段的小孩特别喜欢看什么样的小说呢?就是侦探悬疑类的,对不对?他对于逻辑推理判断是非常好奇,非常着迷的。所以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们不妨为他找一些类似的小说,给他们看一看。

除了这些特性,我们有些年龄比较大的长辈啊,就喜欢“挖苦”这个阶段的孩子,说他们“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这里所说的“愁”就是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很喜欢看一些关于哲理和反思的文章。他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会很乐于探讨“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的生命的意义价值何在?”“我在朋友的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关于个人存在的话题,甚至对于生存和死亡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死亡这个话题都很好奇,同时也很焦虑。其实这都是他们思维所处的阶段造成的。

被教育忽视的成长规律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从整体上回应到了我们刚刚所讨论的话题——“为什么大家觉得孩子做作业这么难?”

说白了,是因为我们当下教育设计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面对刚刚发展到具像思维阶段的孩子,我们却坚持用成人世界的抽象思维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他们!

同时,不明白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特质,父母和老师又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好心态去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呢?

我知道环境改变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要陪孩子做作业也确实很受考验。所以说,在中国做孩子很难,做父母更难。

为了让孩子在启蒙阶段不厌恶学习,我们的父母恐怕要想各种办法,把被我们的抽象表述形式变得枯燥的学习,转化地更具象化一些。看看那些一年级小学生的试卷,密密麻麻的全是例题,图都没有几张,别说孩子了,我有时候看着都累。但如果设计成直观的图画和游戏的形式,孩子的学习体验可能会完全不同了。

所以说,把在孩子眼里难以理解的抽象形式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具象形式,是能够帮启蒙阶段的孩子快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

关于“陪孩子写作业”,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以上是郁姐主讲的校园适应系列讲座的第一篇文章,后续将为大家推送更多优质内容。

文字

郁姐

编辑

佳欣

音频

晓安

不完美父母

一路同行·系列公益群讲座

入群请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想因医院看这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