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篇文章重点介绍光速不变原理和光质量,今天我来向大家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光同时具备粒子特性和波的特性,其中粒子特性可以将光当做不可分割的小球来看;而波的特性则可以类比声波与水波的性质。
首先说光的粒子特性,当时牛顿通过小孔将光引入暗室,照在三棱镜上,在墙面上得到一条彩色光谱,因此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而颜色就像不同颜色小球混合在一起,通过不同介质衔接面将不同颜色的小球分离出来,由于当时牛顿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无二,所以微粒说一直被人们广泛认可。
其实光的粒子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影子,从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可知,光只有具备质量粒子特性才会沿着直线传播,不会绕过物体,可以理解为一个一个的能量小球,打在物体上,而当光看做粒子时便具备动量,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光压现象,而这种质量为相对论质量。还有初中物理中的小孔成像现象,通过小孔观察远处景象,会成一个倒像,进一步证明了光子的存在。
最终一锤定音的还是爱神,他通过将光子划分为一份一份能量,成功解释光电现象(当光照射到金属板上时会产生电流的一种现象),光的粒子假说成为真说。
光的波动说当然也是正确的,不过发展过程也是比较曲折的,关于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历史上争论了很久,格里马第发现光会绕过小木棍,在阴影处出现衍射现象,而后胡克提出,光可能是一种机械波,机械波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震动形式,像水波和声波,并且是以以太为介质的纵向波。这一点得到了惠更斯的继承,他认为波面上每个点都是一个波源。由此解释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光的衍射和牛顿环实验。不过后来的迈克尔逊-莫雷干涉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直到麦克斯韦给出麦克斯韦方程组,人们才知道光的其实是电磁波中,通过电场激发磁场,再通过磁场激发电场产生的。
说白了,就是电生磁,磁生电的过程,生成速率真空恒定,所以光速与真空电容率和真空磁导率有关,所以光速恒定,由此可知宇宙中并没有以太,所以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我们可以称之为激发场波。
后来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干涉条纹,说明光是以一定概率投射到屏幕上的。
不过关于这个实验有一些诡异之处,当我们对光进行观测时,这时光直接投射到屏幕上的图像竟然变成两条线,不再是黑白相间的干涉条纹,也就是说,当我们对电磁波观测的时候光表现出粒子的特性,沿着直线传播,这样电磁波不再是波了,他好像知道我们要对其进行观测似的,这种情况让人匪夷所思,甚至让人毛骨悚然,真的有幕后黑手在操控我们的世界吗?光的状态和观测竟然还有关系!
其实不观测就是波,观测就是粒子,这在量子力学中称为量子坍缩,由叠加态坍缩为本征态的过程,波可以看做是一种能量的概率分布,不同频率的光能量分布不同,当观测行为产生时会使空间能量分布产生变化,因为观测本身需要发出电磁波再接受电磁波,这样使得原来电磁场空间某点能量加强,这时加强的位置就会产生粒子,因为质能等价,能量相当于质量,有质量就会有能量,其实是观察者的观察行为导致空间中某点光粒子的出现,这种现象也被成为观察者效应,观察行为本身会导致电磁波由各种可能状态的叠加变为单一量子态,这个过程叫做量子坍缩。
所以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表明光的平均态就是波,瞬时态就是粒子,所以才会有光的波粒二象性,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只不过粒子性是波动性的瞬时情况罢了,这是被当前物理学界所一致认可的结论。
总结起来就是,光又是波又是粒子,电磁场又是大量光子的宏观体现,可以理解为光子带有能量的不可分小球,并且在不断做周期性波动,这样就会产生能量不连续的现象,而微观能量分立便是量子力学诞生的原因了。
所以光会沿直线传播,会产生倒立实像,会反射,会折射,会产生干涉、衍射现象,并且不需要介质就能传播,真空速度恒定,为速度极限,同时具有粒子特性和波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让人看清了世界,真的是神奇而又不可或缺的物质,下篇我来讲一讲它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上帝粒子的关系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