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奇妙的圆锥曲线光学性质
起飞
在古希腊,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统治者
开凿了一个岩洞作为监狱。
被关押在岩洞里的犯人,
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
于是他们在某天深夜偷偷聚集
在岩洞里面的一个石头桌子旁,
小声讨论逃跑的办法。
可是,他们商量好的计划很快
就被看守官员知道了。
看守官员提前采取了措施,
使犯人商量好的计划很快就破产了。
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开始互相猜疑,
认为他们中间一定出现了叛徒,
但是不管怎么查找,
也找不到告密者。
无独有偶,年,
在西西里岛实施空降作战的美英空
降*的部分官兵被德*俘获,
德*也将他们关押在这座岩洞监狱中.
晚上这些俘虏们偷偷聚集在石桌旁,
小声议论着各自部队的作战情况
并筹划越狱办法和逃跑的方向。
但是这些盟*没有料到,
他们周密的计划竟被德*知晓。
在第二天的审讯中,
有很多情况是德*早已掌握的,
如此猝不及防的意外事件
使得他们相互之间不再信任,
越狱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二战后,人们清理战场时,
真实情况才大白于天下。
原来这个岩洞监狱,
可不是随便开凿的,
而是二千多年前的一位
叫狄奥尼修斯(Dionysius)的
古希腊官员专门设计的。
他将岩洞建造成椭圆形的结构,
而石头桌子恰好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看守人员在另一个焦点上。
这样,犯人在石桌旁谈话的声音,
通过反射可清楚地传到洞口看守人的耳朵里,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椭圆形的
构造叫做“狄奥尼修斯之耳”。
在上述故事中,聪明的狄奥尼修斯
巧妙的利用了椭圆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
从一个焦点发出来的声音、光或热,
经椭圆壁反射,
可以全部聚集到另一个焦点上。
椭圆的这种光学性质被古代
的劳动人民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设计中,
例如:古希腊人曾经修建过
椭圆形的音乐厅,
将演奏台设置在其中的一个焦点处.。
这样的话,一个乐队演奏,
两个焦点可以同时发出声音,
相当于有两个乐队同时演奏,
大大提高了音响效果。
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也是
根据这个原理建造的。
而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
此原理也常被用来设计一些照明
设备或聚热装置。
例如在一个焦点处放置一个热源,
那么红外线也能聚焦于另一个焦点处,
对处在其上的物体加热。
天坛回音壁
同为圆锥曲线的双曲线和抛物线,
也有类似的性质:
双曲线的光学性质:
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发出的光,
经过双曲线(靠近发光处的这一支)反射后,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
汇聚到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上;
形象一点的说,如果站在一道
双曲线形(一支)的围墙前的焦点处
对着墙壁大声说话,
声音经过墙壁反射后,
让你产生一种错觉:声音不是本人所发,
而是从墙外某一处(另一个焦点)发出来的。
双曲线这种反向虚聚焦性质,
在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的设计等方面,
都能找到实际应用的影子。
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从抛物线的焦点发出的光,
经过抛物线反射后,
反射光线都平行于抛物线的轴,
反之,若照射的光线平行于轴,
则反射后就聚集在焦点处。
抛物线的这种聚焦特性应用
则就更广泛了,例如手电筒,
其反射镜面的纵剖线就是抛物线,
把灯泡调置于它的焦点处,
经镜面反射后能成为平行光束,
使照射距离加大,
与此类似的还有探照灯、
汽车大灯等;
像锅盖一样的卫星通讯接收器,
一般也是以抛物线绕对称轴
旋转得到的,
把接收器置于其焦点,
抛物线的对称轴跟踪对准卫星,
这样可以把卫星发射的
微弱电磁波讯号射线,
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接收器上,
保证接收效果;
传说公元前三世纪,
阿基米德为抵抗罗马*队的侵略,
带领叙拉古人民制作了
一面大凹镜(名曰点火镜),
利用抛物线镜面聚集太阳光,
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
敌船上(正处于焦点处),
使它们瞬时产生高温进而焚烧起来。
而这正是利用到了抛物线的
光学性质的可逆性。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是如此奇妙,
然而奇妙的背后则是蕴含着奇妙的数学关系。
圆锥曲线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研究对象,
在实际应用中也找到了自己的重要位置。
降落
有情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