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徐说千字文天时不可违,天道不可逆
TUhjnbcbe - 2021/5/3 19:38:00

撰稿/徐强。播音/磊明。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说文解字》。

我们在前面已经对《千字文》第二小节的16个字,进行了单个字的讲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16个字所包含的内容。

寒来暑往。(太康书法)

“寒来暑往”说的是气候变化,出自我国古老的经书《周易》。《周易》写道:“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一年之中,有冷天,有热天。气候的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年四季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秋收冬藏”说的是季节变化,出自西汉经典《淮南子》。《淮南子》说:“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地里的农作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生长成熟。人们在秋天收获粮食,到了冬天,则把粮食储藏起来,以便过冬。

二十四节气图。(网络资料图片)

我们在学习“寒”字和“暑”字的时候已经知道,我国先民在长期的农耕劳动中,根据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制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按照节气来安排农事,以获得良好的收成。一年12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分别是:1月的小寒、大寒,2月的立春、雨水,3月的惊蛰、春分,4月的清明、谷雨,5月的立夏、小满,6月的芒种、夏至,7月的小暑、大暑,8月的立秋、处暑,9月的白露、秋分,10月的寒露、霜降,11月的立冬、小雪,以及12月的大雪、冬至。为了方便记忆,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是农历每年春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所以在歌谣中排在第一位,其他节气依次排序,直到大寒。

节气在先秦时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最终定型。西汉时期编写的《淮南子》,第一次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完整、详细的介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闰运。(太康书法)

“闰余成岁”说的是时间变化,出自我国古老的史书《尚书》。《尚书》写道:“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我们在学习“闰”字的时候已经知道,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周期而计算的一年叫“阴历年”,有天,而以太阳运行位置的变化为周期而计算的一年叫“阳历年”,有天,这两者之间相差了11天。为了调整这个时间上的差别,人们采用了“闰月”的办法,就是每三年在阴历年中多加一个月,变成13个月。

此外,一个太阳年有天5时48分46秒,这比阳历年的天多出了将近6个小时。为了调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人们在阳历中每四年就给2月多加一天,使2月的28天增加到29天。2月多加的这一天,称为“闰日”。有“闰日”或者“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

十二音律。(网络资料图片)

“律吕调阳”,说的是阴阳变化。我们在学习“律”字和“吕”字的时候已经知道,我国古代音乐分为十二音律,其中阳律六个,称为“六律”,阴律六个,称为“六吕”,合起来叫做“律吕”。

根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帝手下有一位乐师,名叫“伶伦”。为了给十二音律测定标准音,伶伦找来匀称的竹子,裁成12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最长的9寸,最短的4寸6分,并且按照长短的次序,把这些竹管排列在一起,插到泥土中,然后又在每根竹管里面,装满用芦苇里的薄膜烧成的灰。这些灰很轻,只要泥土里的阳气和阴气发生变化,它们就会飞起来,在竹管里发出声音。十二根竹管有12种声音,这样,十二音律的标准音就定下来了。和律吕相对应,给六律定音的竹管称为“律管”,给六吕定音的竹管称为“吕管”。

由于这12根竹管是利用泥土里的阳气和阴气的变化来发出声音的,所以人们又把十二音律和一年12个月以及12个节气联系起来。比如最长的9寸管,发出来的声音称为*钟,对应的月份为阴历11月,对应的节气是冬至。以此类推。

唐代诗人杜甫在《小至》这首诗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其中的“吹葭六管动浮灰”,说的正是冬至时节,阳气萌生,律管中的葭灰飞动起来,发出了*钟的声音。诗句中的“葭”,指“葭莩”,也就是芦苇里的薄膜。

有的学者认为,“律吕调阳”应该是“律召调阳”,由于书法上的笔误,导致了《千字文》在传抄的过程中,把“召”字错写成了“吕”字。这个说法,可供我们参考。

春意盎然。(网络资料图片)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概括起来说,意思就是:一年四季,冷热交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每年多余出来的日子,累积成闰月加在闰年里;六律和六吕,与十二个月相配,可以调和阴阳。

古人从观察气候、季节、时间和阴阳的变化中,总结规律,指导农事,安排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人类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凡是有违天时、逆天而行者,必将遭受天道的惩罚。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一期再见。

希望的田野。(网络资料图片)

《千字文》第二节单字回顾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点击蓝色链接可收听)

↓↓↓↓↓↓↓↓

1

徐说《千字文》〡“得过且过”寒号鸟

2

徐说《千字文》〡“来”的本义指小麦

3

徐说《千字文》〡和“暑”字有关的节气

4

徐说《千字文》〡虽千万人吾往矣

5

徐说《千字文》〡天凉好个秋

6

徐说《千字文》〡前人田地后人收

7

徐说《千字文》〡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8

徐说《千字文》〡飞鸟尽,良弓藏

9

徐说《千字文》〡“闰”字为什么是“王居门中”

10

徐说《千字文》〡“余”是树上的房子

11

徐说《千字文》〡功成而不居

12

徐说《千字文》〡岁岁平安

13

徐说《千字文》〡律己宜带秋风

14

徐说《千字文》〡洪钟大吕,大扣大鸣

15

徐说《千字文》〡“调羹”原来是宰相

16

徐说《千字文》〡阳春有脚,温暖人间

作者简介

徐强,年2月出生,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现任贵港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总编辑助理,是《读者》杂志著作权许可使用签约作家、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贵港市作家协会主席、贵港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曾获年贵港市“十大杰出青年”、贵港市第四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港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二届广西“书香之家”称号。作品入选历年中国杂文年选。著有随笔杂文集《下辈子做一条狗》《当狗站起来的时候》《说文解字》《蠹鱼笔记》。

朗读者简介

磊明,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综合广播业务指导,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最美声音“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公益大使,磊明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客座教授,著名朗诵艺术家,全国榜样文化交流大会特邀艺术家。

书法作者简介

太康,原名康永杰,别号“独游杖者”“卧游山人”“梅道人”,法名“印觉”,堂号“抱琴轩”“双一堂”。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美术学院花鸟高研班,现为华夏艺术交流协会会长,文化部东方文化艺术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残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画篆刻师从王镛、欧阳中石教授。书法长于大篆、魏碑。篆刻上取陶鼎,下挹秦汉,单刀硬入,大开大合。擅画人物、花卉,尤以金石书法入画,追求独立、厚重、简洁、大气之金石画派遗风。

言而有齿

贵港作家原创文艺作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说千字文天时不可违,天道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