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有早上起不来
做作业拖拖拉拉
吃个饭要花半天时间
觉得生活很无趣
……
其实这些问题都归属于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本文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心理特点出发,从多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析了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懒散,拖拉,坏习惯多多,让家长又急躁又烦恼。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高效做事,摆脱依赖,改掉赖床,吃饭拖拉等坏习惯。
合理的作息安排,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有规律,同时他在时间管理上也会得到更好的监督。为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制定日程安排,学会罗列事务清单,估算所需时间,等等。
学习占据了孩子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所以做好时间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学习时间的管理。父母要引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学会排除干扰,化繁为简,化苦为乐。
孩子不懂得自律,就容易分散注意力,被时间牵着鼻子走,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律,从被动接受监督到主动自我管理,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目标,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他们作出分析和判断决定,先做哪件是后做哪一件,是为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分清轻重缓急,学会排序管理。
时间要用的少,就要用的“巧”,孩子不懂得如何规划时间,就容易低效率,浪费更多的时间。为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统筹时间,先想好再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任务。
孩子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探索新鲜事物,让孩子的课余时间变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
谁偷走我的时间
观察孩子一天,看他们时间都被哪些事情占用。孩子由于年纪小,对时间缺乏概念,没有珍惜时间的意识。父母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好好看他的时间都用在哪里,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不要因为心疼,不忍,偷走孩子的时间
孩子早上起床,父母应该引导他们尽快完成穿衣服刷牙,吃早餐,上学等一系列的活动,可是,有些父母因为心疼,不忍,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可以多睡一会儿,不用这么早起,无形之中,父母就变成了时间神偷了。
给孩子一些缓冲的时间,让他们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转到做不喜欢的事情
有些孩子晚上玩手机玩的不亦乐乎,根本不想去洗澡,这时候父母就要对孩子说,再给你5分钟时间,之后就要去洗澡,否则就要没收手机了。缓冲时间过后,孩子的敌对情绪慢慢消失,自然会从做喜欢的事情转到做不喜欢的事情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我们家长可以借助给孩子过生日的这个事儿,告诉孩子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他一去不复返,一天之内不会有两个早晨。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也不会重来。
那么平时父母应该怎么引导孩子珍惜时间。我给出以下2点建议。
给孩子买一个闹钟,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
很多时候,孩子浪费了时间,自己还浑然不觉,这是因为他不能理解一会儿,马上,大半天,等模糊的时间概念,因此,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玩一玩给闹钟定个时间,比如设定5分钟后响铃,当闹钟响起时孩子就知道,已经过了5分钟,当孩子对时间有了清晰的感知之后,时间变得准确了,他才能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从而学会珍惜时间。
在家里实行叫号制,过期不候。这个方法是我在银行存钱的时候想到的。为了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适当的让孩子承担不珍惜时间的后果,比如父母可以参考银行的做法,在家中执行叫号者过期不候。妈妈做好饭就开始叫号,01号爸爸过来吃饭,爸爸迅速拿拿碗筷吃饭,然后接着妈妈又叫02号宝贝过来吃饭,如果孩子磨磨蹭蹭错过了规定的取饭时间,他的饭就要被妈妈爸爸瓜分,或者爸爸妈妈要安排其他的活动了。
体验大人的工作节奏
在时间管理方面,如果父母不教孩子是很难自己摸索出来方法的,所以说父母要实现从榜样到交战的转变,在时间管理方面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那么父母的时间管理经验怎么才能传授给孩子呢?以下我给大家提供两条建议。
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让孩子体验紧张的工作节奏。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带孩子到自己上班的地方去参观,让孩子亲身感受父母的工作状态,让孩子学一学父母是怎么安排时间的,怎样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怎么争取完成一天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耳濡目染,时间观点就会得到增强。
在日常生活中雷厉风行的,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最容易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惜时,守时的习惯,拿出工作处事果断,高效,有条不絮的作风,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时才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