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灌注成像组织窗
TUhjnbcbe - 2021/6/30 1:19:00
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灌注新理念:组织窗

当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过程中、诊治指南中、临床实践中,经常用到一个词——组织窗,并且要对组织窗进行评价,并依组织窗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那么,什么是组织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织窗又有什么意义?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呢?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救治疗而言,“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是患者获益的前提,而这一可挽救的脑组织的体积的大小,就是人们所说的组织窗。

组织窗的评估,是发现组织错配(不匹配)率,也就是灌注不足和梗死核心之间的病灶体积差。影像学方法包括PWI-DWI不匹配、DWI-FLAIR不匹配、CBF-CBV不匹配等等。

时间窗示意图:从缺血10分钟开始,可挽救脑组织范围不断缩小,梗死核心范围逐渐扩大,直到全部不可逆性坏死。

在组织窗这一概念提出之前,人们普遍采用半暗带来反映脑组织的存活状态以及治疗的预后,但是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瞬息万变,是一个严格时间依赖性的概念,年THRACE研究之后,6h的血管内治疗时间窗应运而生,认为在血管闭塞后6个小时内,可以区分出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在这个时间窗内,存在可逆性的神经元损伤。

在时间窗的时代,对于急性脑卒中的评价,是利用时间轴来决定通过积极治疗可获益的患者。所以,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梗死核心和半暗带,尽管有相对的标准,但尚无统一的参数;半暗带面积的识别,只能依靠医生的视觉评价,显然太粗略;在6小时这个时间窗以外的患者,或者醒后卒中的患者,临床失去了指导,不知何去何从。针对后循环缺血半暗带影像评价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发病6小时以上的病人,是否就失去血管内治疗的机会了?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研究成果的发布,已将部分患者取栓时间窗延长到了16-24小时,强化了组织窗的作用,让血管内治疗不再局限在6小的时间窗内。

组织窗的理念扩大了时间窗,只要存在可挽救脑组织,即可进行血管内治疗

它的临床和研究意义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它扩大了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治疗的时间窗,大量研究表明,6个小时以上,12-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只要组织窗表明存在一定的可挽救脑组织,行血管内治疗,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组织窗评价为发病时间不确定的患者,即醒后卒中(wake-up)患者,精细评估血管再通提供了可能。

后循环卒中患者由于预后的严重性、相对丰富的侧支循环、低出血并发症等特点,更有可能从组织窗治疗理念中获益。但由于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度,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确定可挽救脑组织的体积,Tmax阈值是关键,它能平衡获益和治疗风险,决定治疗的方向。卒中的机制、基线梗死面积、不同的血管再通治疗方法及其他多种因素都可能对阈值有显著影响,而Tmax阈值目前尚存在较多争议。

尽管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正如专家所说:Tissuewindow,notthetimewindow,willguideacutestroketreatment,这是未来5年甚或10年内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临床研究的一个风向标,组织窗替代时间窗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随着检查技术的标准化,流程的统一化,AI在卒中领域大放异彩,相信很快的未来,影像医生定会描绘出美好的组织窗,使卒中的病理过程可视化,给临床医生一双明亮的眼睛!

参考文献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从时间窗到组织窗,神经时讯-10-22

组织窗的影像学评估,简单明了,孙若楠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10-12

组织窗是基础,时间窗是效率,陈康宁SVN俱乐部-03-08

组织窗的威力-发病5天后的颅内动脉取栓,医院卒中中心-05-30

组织窗(Jiu)壮医生(YingXiong)胆,王艳神经科记录本-05-22

stari

1
查看完整版本: 灌注成像组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