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患者会出现白质高信号病变(WMHs),但其特征及潜在病理生理学因素研究却很不充分。近日研究人员就RCVS患者中WMH的时空分布及病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在台湾开展,65名RCVS患者参与并完成研究,参与者接受3T同性三维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成像(1mm层厚),并进行经颅和颅外彩色超声检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室周或深室13个解剖部位WMHs病变和血管参数(包括血管收缩严重程度、搏动指数和颈内动脉阻力指数)。
65名患者总计进行了次磁共振检查,其中女性58人,平均年龄50.1岁。平均WMH病变在发病后第3周达到峰值,为3.2cm3,第4周后降至0.8cm3。白质高信号主要表现在额叶和室周。病程第二周后白质高强度负荷与林德加德指数密切相关(r=0.;P0.),与颈内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相关。
研究发现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患者的白质高信号病变存在与疾病严重程度平行的动态时间变化,这类患者白质高强度的部分归因于局部灌注不足和中央搏动流阻尼能力受损。
原始出处:
Shih-PinChenetal.DynamicChangesin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inReversibleCerebralVasoconstrictionSyndrome.JAMANeurol.June.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下载APP
↓↓↓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