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7/30 10:04:00
前几讲我们一直在聊文字的起源、文字起源与语言类型的关系,并且以我们最熟悉的甲骨文为例,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字出现的必要性。文字的发展如何影响社会走向,具体在东亚大陆,书写历史的同时,其深入民族骨髓的东西,是什么。一、从“人神”到“人人”——文字发展与周礼形成(一)文字(书面语)的本质关于文字起源与格局问题,格局是什么,它不过是内心的空间——“心智带宽”,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以和神交流是假——“啥通神,其实甲骨裂纹都是人自己的解释”——和人交流才是真。——从“尊神”到“尊人”,周公的伟大创举所谓神旨,无非人心。比我先认识到这点的,是周公,(“故事取决于听者”)尊神,不如尊人,这是什么,这就是——“礼”,周礼。如果我们再拉开时间段,还会发现,那其实是王阳明的心学。王守仁常被誉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前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思想家,我想,这个“传统”的源头就是周礼——“心外无物”;只不过王的心学,是佛教化的,是一种高级宗教化的礼。所谓高级宗教,那是轴心时代(最早的媒体时代)的产物,按照汤因比的定义,它是个人与终极实在的直接关联。简单讲,人人都可以通神,无需领导(巫师)作为媒介,是比较“民主”的东西。而周公弄出周礼的时代早于高级宗教兴起的轴心时代,孔子倒是轴心时代的,作为一个“守旧者”,他对礼乐崩坏感到痛心——所谓“吾从周”,就是从周公、从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是个强调长幼尊卑的时代,从西周金文时代到春秋。这种尊卑,本质是什么呢?我想到多年前一次在中央电大听讲座,台上的那位老师一个劲地宣称:“做老师,一定要把学生当朋友,平等交流!”我当时就有点听不下去了——当然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师生怎么可能“平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和我爸怎么平等?!米爸提供襁褓状态每个人都经历过,想想,父母如果把你扔了,你能咋样……所以何谓平等,平等就是有效的互动和反馈。你打我一下,我也能打你一下;一个东西打我,而我不能打他,对我来说,他就是——神!所以,真神都被宣称是无形的,因为你打不到他;并且神的起点,往往就是父母。总之,“民主”“平等”这些东西的基点是可逆性,而尊卑关系的本质在于不可逆。所以,凡是和时间相关的事儿,都不可能“平等”,因为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逆,比如父子(血脉),比如师生(精神血脉),诸如此类。周公所干的事儿,只不过是把神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转化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他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时间关系。与此同时,汉语书面语也从人神沟通的手段,转化成了人与人沟通的手段。补充资料:轴心期学说与轴心时代年,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轴心期学说”和“轴心时代”,用以解释文化发生问题上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他认为,在一个相对一致的时期中,世界各不同地区虽然相距遥远甚至没有接触,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经过一定积累后,在某些特定的相同的时间段内,都会走向一个较高的境界,产生一些伟大成就,这个时间段就叫“轴心期”。公元前至公元前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至前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5度至35度区间。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系统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出现了“希腊七贤”和“三大先哲”,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庄子、孔子等,他们的思想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遗影后世。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书面语的本质和历史的本质这里还是需要对书面语的本质做进一步阐释:书面语的本质就是时间关系,它具有“单向性”与“不可逆性”。历史学不同于考古学,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