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发表于《教学与研究》年第07期)
胡潇,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广东湛江)。
摘要: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在与社会经济和*治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既有并存、互动的共时态关系,又以其相对独立性在某些方面超前或滞后于*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形成自身持续的历时性。它在总体上遵循社会发展的时间秩序,但各组成部分在与经济基础的具体联系中,在反映和言说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和历史趋势中,又各有其时间特质,综合地表现为意识形态运行的时间机制。联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属性进行时间逻辑解析,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化现象展开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探析这方面的思想,有助于增进我们理解、建设和治理意识形态的自觉性、科学性。关键词:意识形态;运行时序;部类时空结构;叙事方式;唯物史观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内容,就是以经济基础为依托对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运行机制给出辩证唯物论解释,实现对黑格尔“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颠倒,形成由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这一“由地上升到天上”的唯物史观建构。社会意识形态,总体上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因其脱离直接的物质生产,并且结构复杂,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外联系,在社会总体进步的同时性、连续性中,往往发生许多与生产方式发展、内部各部类发展之间的不同步、非连续的现象,有大量需要进行社会时间逻辑解析的内容。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在由经济基础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历史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