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全世界每4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卒中;
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
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残疾。
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口号:分秒“B”争,救治大脑。
卒中高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全国每年死于卒中的患者高达万,75%的卒中幸存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残疾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对于卒中患者来说,当大脑缺血超过3小时,脑细胞将会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只有分秒必争才能降低脑部的损伤。
所有人都需要了解的事实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
卒中征兆早知道应及时发现卒中以下关键症状,一旦异常及早拨打送诊!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卒中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特异性治疗。
一般处理包括: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管理等。
特异性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他汀及神经保护等。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尿激酶和替耐普酶。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
对于发病<4.5小时的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鉴别是否为缺血性卒中,之后根据患者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对溶栓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静脉溶栓时间越早,患者获益越大。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活方式等。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的防治是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卒中复发风险也很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门诊患者中每5人就有2人为复发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因此,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三高”卒中复发最得力的帮凶
“三高”共管——血压管理为预防卒中复发,血压应长期控制在</90mmHg。
“三高”共管——血脂管理为预防卒中复发,“坏”胆固醇应长期控制在<1.8mmol/L。
“三高”共管——血糖管理为预防卒中复发,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0%(平均血浆葡萄糖为8.6mmol/L)。
远离卒中从健康医院卒中中心集卒中单元、卒中康复为一体,构建了卒中筛查、预防、救治、康复、二级预防、宣教等多功能一站式卒中救治模式。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介入科、康复医学科、ICU、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和护理团队组成,共有高级职称医师20余名。配备了美国GE64排宝石能谱CT、德国西门子1.5T核磁共振、德国西门子血管造影机、美国飞利浦iuElite高端彩超、美国GEvolusonS8高清四维彩超、迈瑞女娲Resona8高端智能彩超、全自动生化仪、高压氧舱等先进的诊疗设备。我院卒中中心整合了多个科室优质资源,建立了规范、完善的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和应急预案,可开展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内取栓治疗、脑出血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清除手术、颅骨缺损修补术、高难度开颅神经显微手术、脑卒中康复训练、脑血管、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造影诊断治疗等疑难危重脑卒中患者诊治的医疗技术。其中介入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常见的诊断治疗技术,部分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资料来源:中国卒中学会《卒中患者知识手册》、国家卫健委《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