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精彩组会中风
TUhjnbcbe - 2022/3/10 13:26:00

01定义

中风(Stroke)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

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02背景

近年来,卒中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估算卒中终生风险:全球为24.9%,中国为39.3%,中国已成为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在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

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49/10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其死亡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同时,农村居民的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城市居民。卒中已成为造成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

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来源于《中国卒中报告》王拥*

03分类

缺血性脑中风(卒中)

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可完全恢复。

进展性卒中: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

完全性卒中:脑缺血症状发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达到高峰。

出血性脑中风(卒中)

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垂体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有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

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自发性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04典型症状

“三偏”大多由于内囊受到损伤而长生

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运动不能,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跌倒、行走困难、头昏眼花、平衡或协调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偏身感觉障碍,即脸、舌、手或腿脚麻木,感觉迟钝,最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有时还会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或事物旋转感。

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

05病因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因不同

缺血性中风是由供应脑部氧气和营养的血管发生狭窄或堵塞引起。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出血或大脑周围出血引起的。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因:

1、动脉硬化: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和狭窄可促发脑缺血性中风。

2、动脉炎:如结核、梅*、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所致的动脉炎等,可使动脉增生、肥厚、狭窄,而促发脑中风。

3、低血压会导致脑部血流供应减少引起缺血性脑中风

4、先天性血管狭窄可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因:

1、先天性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可发生破裂出血造成出血性脑中风

2、血压异常: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病因

3、血管外伤性损伤:外伤、受压、颅脑手术、插入导管和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可造成出血性中风。

危险因素:长期熬夜、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和超重,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血脂

06检查

1、体格检查

基础血压、身高和体重,科学判断血压是否正常、体重是否超标。

2、实验室检查

1、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2、血液常规、凝血功能

3、影像学检查

CT

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脑中风,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CT平扫出血性病灶为高密度,缺血性病灶为低密度。

脑磁共振MRI

MRI血管成像(包括动脉成像和静脉成像)可以看到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等引起脑中风的病灶。

3、脑血管造影(DSA)

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引起脑中风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发病的血管也可以清楚显示,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再通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07治疗原则

脑中风的病因复杂多样,医生会根据不同中风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脑中风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和预防复发。

不同类型中风,治疗原则不同

缺血性中风,早期多对症支持治疗,稳定后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血液稀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必要时需要行手术治疗

出血性中风早期应绝对卧床,避免活动,脱水降颅压,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必要时手术治疗

文字

彭正华

编辑

彭正华

审核

*丽蓉邓嘉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彩组会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