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孩子那么淘气”
“真是被孩子的天真打败了”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常被孩子们的“无厘头”搞得抓狂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
教育,从娃娃抓起
必定要清楚和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
抓住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一同成长。
我们熟知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将青少儿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左右)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他们会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有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6、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为说明内化,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皮亚杰的这位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婴儿围栏(Playben)中独自嬉玩,嬉玩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似乎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
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比如小时候我们总以为我们的娃娃和变形金刚也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选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这就是我们学龄前的娃为什么总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任性“作”的原因。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
比如把*瓜、西红柿、生菜、苹果、梨、西瓜的图片展示给此阶段的孩子们,大多数的他们可以将其识别出来,但当问蔬菜类和水果类有什么的时候,也许还不能准确归类,一般3—5岁的孩子掌握较差,到6岁左右可达到掌握的水平。
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
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
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如容积一样的两个杯子,一个细高,一个矮胖,很多年龄段的孩子会以为高的杯子水多,其实是一样多的。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岁一11、12岁)
在此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通常集中于相邻或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而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要儿童分辨树和其它生命形式(如细菌、昆虫、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他们还难以完成。
在具体运算阶段,有三种思维技能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