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四个层面认识酶抑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
TUhjnbcbe - 2022/4/13 15:29:00
北京看酒渣鼻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前言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研究是药物DMPK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其中化合物的酶抑制研究主要用于评估化合物对常见药物代谢相关CYP酶抑制作用的大小,而对CYP酶的抑制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由此造成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化合物开发过程的标签用药、药物联用等方面供参考。下文将从四个层面对酶抑制介导的DDI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助于大家对DDI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

第一层面:化合物对CYP酶的固有抑制活性

在化合物早期筛选的阶段,常用微粒体、肝细胞等体外基质来研究测试化合物在体外对CYP酶的抑制活性,一般通过体外代谢基质中各个测试酶特异性底物的代谢产物的生成量的多少来判断酶的活力,与对照组对比之后得到化合物对各个亚型CYP酶的抑制活性。在这个阶段,多通过基于体外试验方法的分类标准,结合IC50测定值的高低来进行粗略地判断酶抑制导致DDI风险的高低,例如认为大于30或μM就为弱抑制,风险较低;小于1μM或0.5μM就判定为强抑制风险较高。

第二层面:体外抑制活性vs体内药物浓度

我们常说抛开剂量谈*性就是耍流氓,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酶抑制介导的DDI风险的评估。举例简而言之,就是即使我们体外的酶抑制IC50为10μM,但当其在体内发挥药效需要达到的药物浓度为30μM,这个化合物也是有DDI风险的;同样即使我们体外酶抑制的IC50为0.5μM,但是其当药物浓度达到0.01μM时就足以发挥药效,那这个化合物的DDI风险也是可接受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在这个研究阶段我们IC50高低的判定标准不再是体外试验体系的通用标准,而是要与这个化合物发挥药效的预估目标浓度进行比较。这个目标药效浓度的来源,可以通过体外potency活性数据结合PKPD特征做一些推算,亦可以直接用临床前efficacy药效剂量下对应的最大血浆游离药物浓度作为参考,计算一个类似IC50-efficacydrugconcentration的窗口作为判断指标,更加详细的判断标准可参考DDI指导原则中可逆性酶抑制DDI判定的basicmodel,即对于肝脏DDI风险判断采用R1原则,R1=1+Imax,u/Ki1.02即认为有风险,Imax,u理想情况下代表肝脏部位大最大游离药物浓度,实际操作可简化为血浆中Cmax,u代替即可,Ki为抑制常数,最好实测,无实测值可用0.5*IC50替代;肠道DDI风险的判断采用R1,gut原则,R1,gut=1+Igut/Ki11即认为有风险,Igut为肠道药物浓度,Igut=clinicalefficacydose/mL(标准服药饮用水的体积),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临床前药效种属的药效剂量通过种属间等效剂量HED的简单换算后进行计算Igut。

第三层面:体内CYP酶活性变化→→底物化合物的PK变化

前面两个层面的体外抑制活性和体内外浓度水平对比,所反映的是蛋白水平代谢酶活性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不能直接转化成为受害者化合物的PK变化。例如,我抑制了某个亚型CYP酶50%的活性,所导致的底物化合物的AUC变化有多少,半衰期延长有多少,这个PK差异的变化是否会超过BE的80-%的标准,即在PK整体层面是否真的有显著的影响。酶抑制对底物化合物整体PK的影响因素除了酶抑制的固有活性,还包括机体内代谢酶丰度、底物化合物的浓度、底物化合物的清除途径等影响。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整体研究,分别为基于PBPK模型法和体内同服探针底物研究的方式。基于PBPK的方法,首先需要分别构建抑制剂和底物的PBPK模型,模型中底物化合物清除的表征必须采用体外代谢动力学数据结合体内酶丰度数据来表征。输入抑制剂酶抑制的动力学数据,这样可将体内抑制剂浓度的实时变化转化为体内代谢酶剩余活性的实时变化,进而结合底物化合物与代谢酶作用的动力学数据,则可转化为底物化合物清除速率的实时变化,由此便可量化表征抑制剂在指定的剂量条件下,可以导致底物化合物的AUC变化多少倍,通过底物化合物AUC变化的倍数来表征这个酶抑制所带来的DDI风险。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体内DDI研究,一般就是通过共服测试化合物与某个亚型CYP酶的探针底物,通过探针底物的变化倍数来判断抑制剂的强弱和DDI的风险,具体可以参考FDA关于clinicalDDIstudies的指导原则。

第四个层面:PK变化→→临床变化

从这个层面讲,酶抑制虽然可能引起联合用药配对中某一化合物的PK的变化,但是这种PK的变化最终能不能影响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具有临床意义,还需要结合药物的PKPD特征和安全性数据来综合判断。酶抑制引起的PK变化对于治疗窗口比较大的化合物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对于治疗窗口比较窄的化合物可能风险比较大。

结语

由上文可知,四个层面的认识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阶段,我们在各个阶段对酶抑制的评估是一个持续的风险控制的过程,需要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相应的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早期还是应尽可能地避免在体外具有强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但是也不等同于存在体外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就一定放弃,还是需要综合化合物各方面的性质来进行取舍,并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持续深入研究,明确实际用药过程中的相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四个层面认识酶抑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