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干细胞治疗
在临床中,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局灶或弥散性脑组织受损和脊髓部分或完全性损伤。局灶或弥散性脑组织受损包括脑卒中、颅脑外伤、脑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性瘫痪等。脊髓部分或完全性损伤包括脊髓损伤、肿瘤、血管病变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具有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潜力。例如,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具有抗炎和再生能力的成体干细胞,普遍存在于骨髓和其它组织中,如脐带,胎盘和脂肪组织等,来源广泛,获取容易。再者,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不仅具有突破谱系屏障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促进髓鞘再生和诱导神经损伤修复来治疗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对于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案例也有不少,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脑出血疾病、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创伤、脊髓损伤等)已成为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进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目前常见的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1、帕金森疾病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并不是单纯的肢体震颤、僵硬、运动迟缓及疲倦等运动症状的表现,而是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对所有器官脏器都有损害。帕金森的症状一般可以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种: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是大概有70%的患者会在发病初期就出现震颤,大部分帕金森患者都是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出现震颤,在处于静止时出现或者比较明显,患者只要随意进行一些运动的话,震颤就会随之缓解或者消失。这种情况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加重。而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是以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等情况为主,肌强直是指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有时候会感觉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会向每一个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但在疾病初期,肌强直并不容易被发现。而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是指患者的动作变慢,始动存在困难,主动的运动能力丧失。日常的洗澡、穿衣服等和其他工作也会变得比较笨拙,不灵活。走路的速度也会变慢,而且步伐也会变小。患者经常会感觉很难控制身体的平衡,如果路面稍微比较不平的话,就有可能会跌倒。2、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年3月,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在线发医院神经内科张振涛教授和特聘教授叶克强为共同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揭示脑内Tau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3、脑中风(卒中)脑中风又叫“脑卒中”,主要是因为脑内动脉狭窄,或者是出现闭塞和破裂等情况,进一步就引起脑血液循环发生了障碍,时间久的话还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功能障碍。我国大约12秒就会有一个人患上中风,每21秒就有人死于中风,中风成为我们不得不防范的危险疾病!中风多半都是“拖”出来的!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许多人会有一些“小中风”症状,小中风又被医生称为“暂时性缺血中风”,其常常发生于中风前的几天之内,因为小中风的症状较轻,病发短暂且症状常见,所以常被大家忽略。若置之不理,三个月内中风几率可达30%至50%。因此,及时发现中风的前兆信号,对于预防中风来说至关重要。
4、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导致不可逆性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研究者采用非随机临床试验方法[6],利用腰椎穿刺方式将间充质干细胞植入11例胸椎水平脊髓损伤患者的脑脊液中,并且另外纳入20例患者接受传统方式治疗。经过跟踪随访,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内没有出现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并且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有5例患者功能恢复,而对照组仅有3例患者功能恢复。由此可见,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脊髓损伤的潜能。展望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力。相信随着科学研究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将不局限于改善症状,而是真正能阻止疾病的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希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