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怎么和27岁的小孩相处皮亚杰一个理论说
TUhjnbcbe - 2022/5/4 13:58:00
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今日知识点学会,有小孩的可以验证一下)

当你碰见一个2~7岁的小孩,你就会发现自己跟TA交流不起来了,宝妈们辅导作业都气住院了,你会发现他们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他用小小板凳当汽车、骑着一个扫把在客厅里满客厅跑,你觉得他很调皮,实际上他觉得自己真的在开汽车、在骑马;你跟他说不好好吃饭就不能看电视,他好像听不懂,你会觉得我说得够明白怎么还不懂!

再比如,同样一个杯子,宝宝会认为细长杯子装得更多,反之“矮胖”的杯子就装得少,因为小孩只会从一个维度(长宽择其一)看问题,成年人则多角度看问题(多维度结合)。

今天,王老师带你看看2~7岁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在想什么,我们从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的守恒实验来解析。

皮亚杰的简单介绍

皮亚杰何许人也?咱们看一下这个睿智的老头就是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他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人家在十岁的时候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获得了双博士学位。

而且他的一生是非常的丰富多彩,例如他一生写了六十多本专著,发表论文的五百多篇,真是一个科研狂人,在他一生中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特别是在一九五五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大学,他创建了什么呢?叫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在这个研究中心,他亲自挂帅,任主任,在这里面云集了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共同来研究人的认知的发生发展规律,最后出版了一本小集子,叫做《发生认识论》,这本书就讲了一个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皮亚杰将将0~16岁的儿童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

0~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2~7岁属于属于前运算阶段

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11~16岁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今天由于时间原因,咱们只讲其中的前运算阶段2~7岁,首先咱们要看一下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怎么这么抽象?什么叫运算呢?这里的运算大家给它翻译成两个字叫做思维,所以前运算阶段也叫前思维阶段。

前思维阶段是什么意思?我们说思维是具有逻辑性的,前运算阶段也叫前思维阶段,说明此时的思维还不能算真正的思维。

这个阶段我们怎么来把握它的理论内容呢?我们从两大块来把握:一个是思维方式,一个是对应的思维特点,我们说2~7岁的小朋友,现在大概已经上幼儿园了,我们称之为幼儿。

此阶段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叫做凭借表象开始运用象征符号,老师这个表象是什么?这个表象表示,他在头脑中存储的是一种感性的形象,所以这个阶段的思维方式用四个字表示叫表象思维。

例如当幼儿做游戏的时候,他用小小板凳当汽车、骑着一个扫把在客厅里满客厅跑,忙得不亦乐乎,虽然骑的是扫把,但是脑子里面想象的确实是一匹快马,他快马加鞭,真是跑的是一头大汗,凭借表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那么既然是表象思维,这种思维有什么特点?

#第一特点:泛灵论(万物皆有生命)

我们说由于是感性的形象,所以导致了任何事物在他的眼中都具有生命,例如他说太阳公公起床了,月亮姐姐上班了,你看太阳和月亮这两个事物在他眼中也是有生命的,就是因为他脑中的思维是表象思维,感性形象。

#第二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我见即他见)

什么叫自我中心主义?为了解释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做了一个“三山实验”。

我们先说一下皮亚杰研究的特点,他一生有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总共有三个子女,他的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小朋友做临床访谈法。

什么叫临床访谈法呢?就是我设置一个情境,找一个相应年龄阶段的或多个小朋友发出问题,让他回答问题,我根据小朋友回答的问题来总结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个称之为临床访谈法。

比如,为了证明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他就做了“三山实验”,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皮亚杰特别喜欢用他的子女做实验,现在他找了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的年龄阶段位于2~7岁,

他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桌子上堆了三个假山,小朋友对面放了一个洋娃娃,在山一边放了三只小羊,另一边放了三只小牛,放什么无所谓。

然后开始向小朋友,小朋友你好,请问布娃娃他看到了什么?这时小朋友说布娃娃看到了三只牛。

你确定吗?我确定为什么?你看我看到的是牛,他看的就是牛,小朋友不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他只能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这个特点就叫做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后来用一句话来表示这个思维特点叫什么特点呢?叫做我见即他见。

我们有些成人看到小孩,有时候我们特别不理解说,小朋友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呢?那是因为2~7岁的小朋友,他不会从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只能从他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认为他看见的,他想的就是你想的,所以我们对2~7岁的小朋友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特点,就是它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不能理解他人。

这个实验就叫做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咱们领略了他的临床访谈法。

#第三个特点:思维具有不可逆性的(吉姆没有哥哥)

他找了一名2~7岁的小朋友,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小朋友你好啊,小明有个哥哥叫吉姆,小朋友说他知道了,皮亚杰问小朋友,小明的哥哥是谁,小朋友回答叫吉姆,回答对了,给你一块糖果,过了一会儿,皮亚杰又问小朋友,小朋友,请问吉姆的弟弟是谁?小朋友回答吉姆的弟弟不知道,这个实验就叫吉姆没有弟弟。

就是说正向的思维小朋友是可以的,但是逆向思维小朋友做不到,这个特点就叫做思维不可逆,那他对我们教育有什么启示呢?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说反话,你说反话他不懂,比如有的妈妈跟小朋友说不好好吃饭就别想看电视。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说你只要好好吃饭,你吃完饭就可以看电视,但是逆向思维2~7岁的小朋友,他是搞不懂的,所以小朋友一脸茫然,望着他妈妈,这就是教育孩子时忽略了这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知觉的集中化倾向(思维不可逆性)

集中化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先讲一下它的实验,然后咱们再总结这个概念。知觉的集中化表现缺乏守恒概念。

什么叫守恒?皮亚杰做了一个守恒实验,守恒有很多种,他先做了一个液体的体积守恒实验,这个图很简单,在一个2~7岁的小朋友面前摆上两个水杯,水杯的液面是一样高的,问他哪个水杯的水多,他回答一样多,当着他的面儿把其中的一个杯子换成高筒的量杯,把水倒进去,问他哪个多,他说高的这个多,这个就叫缺乏守恒概念。

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液体的体积并没有发生变化,对不对?但是小朋友他不能从整体角度思考,什么叫整体角度,我要考虑底面积、要考虑高度,两个一块考虑叫做整体考虑。

小朋友只能集中于高度,而忽略了底面积,这个称之为是集中化,就是说小朋友只能从局部来思考问题,不能从整体思考问题,因而导致了体积不守恒。

真的是这样吗?我也效仿了一下皮亚杰,拿我们自己家的小朋友做了实验,大家来看一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我们家小朋友的这个桌子旁边有两排硬币,对,数量守恒,大家看10枚1元钱的硬币摆成两排,第一排它的硬币间隔大概一厘米左右,第二排间隔两到三厘米,间隔大一点

你就问小朋友,请问哪一排硬币多?2~7岁的小朋友,他是知觉集中化的,他考虑长度他就不考虑数量,他考虑数量他就不考虑长度,他只能从局部来思考,因此他说第二排多,为什么?他说因为长。

总结一下前运算阶段的特点:首先这个名字叫做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上幼儿园,他的思维方式表象思维,即头脑中运行的是感性的形象,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导致了他思维具有泛灵论、不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我见即他见)、由于它不算真正的思维,不具备逻辑性,所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表现为吉姆没有弟弟、知觉事物的时候不能从整体知觉,只能从局部去知觉,表现为知觉具有集中化,缺乏守恒概念。

皮亚杰真的厉害,不愧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生活中有这么多心理学知识。

大家听懂了吗?

评论(9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么和27岁的小孩相处皮亚杰一个理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