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量子计算系列有两个原因,一是帮感兴趣的读者走进量子计算的大门,并且在进阶的路上少踩坑;其次写作也是我自己总结和提升的过程。
说到坑,数学绝对算一个,对少数天才除外。我在开篇《走进量子计算前的世界观准备》中提过: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现象世界,数学是描述现象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对不起,无法言说。
???
能说的,都不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还说“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意思就是道没法说、没法认识,如果偏要讲,我只能勉强说说,但说出来的,就已经不是“道”了。佛家也一样,禅宗“第一义”的本性便是“不可说”。有人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所以佛祖曾说自己讲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本质”生出了大千世界。不过千万别把大千世界看作实体性的存在,它是现象。这个现象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中,是我们感知的结果(论证过程不再赘述,见开篇《走进量子计算前的世界观准备》)。《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像电脑游戏,一切都是0和1虚拟出来的,穿的衣服是假象,手里的枪是假象,射出的子弹还是假象。???
等价性:怎么说都对
现象有两个特点:无限杂多(经验)。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片雪花都独一无二。原因在于意识必须在一定复杂性上才能产生——意识和现象本就是一回事。有规律可循(理性)。杂多的现象必须通过意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才能被感知和理解——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用语言符号去描述现象,符号必然是一种简化,所以无论如何都不是完整、全面的描述。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如何描述现象,就如何理解它。而所谓正确的理解,就是能对现象作出正确的预测。于是会出现两种结果:理解错了,预判和结果不一致对同一个现象,有多种等价的描述(等价性)就我个人的体验,这个等价性,会带来理解上的困扰。借一段物理史上的公案来说说:伟大的玻尔在年提出了一种对氢原子结构的猜想,后来发展成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他说,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在某些特定的轨道上以一定频率运行,并时不时地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去。每个电子轨道都代表一个能级,因此当跃迁发生时,电子就按照量子化的方式吸收或者发射能量,其大小等于两个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后来,海森堡认为这种解释有问题,就是电子的轨道,还有它绕着轨道的运转频率,都不是能够实际观察到的,就是说每个轨道能量的绝对值——比如轨道1的能量,轨道2的能量——分别等于多少,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只有电子从轨道1跃迁到轨道2的能量差:于是,海森堡以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作为变量,发明了矩阵力学。电子的动量和位置等物理量在矩阵力学中变成了一张张表格(矩阵),因此物理量之间的运算法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矩阵乘法不遵循交换律。年11月26日,“论量子力学Ⅱ”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奠定了矩阵力学的基础,它在理论上和实验上都站稳了脚跟,正确性毋庸置疑。但在一百年前的物理学家眼里,矩阵实在太怪异了。人们一再追问,这里面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矩阵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海森堡的回应简单而决绝:所谓“物理意义”是不存在的,如果有的话,那数学就是一切“意义”所在。半年后,薛定谔发表了他的波动方程,用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这玩意儿牛顿在17世纪就发明了,大家很熟悉呀,于是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解脱了,不必再费劲地学习海森堡那异常复杂和繁难的矩阵力学。不久有人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于是大家彻底放飞自我,全部投入了波动力学的怀抱。好,说这么多,还是为了强调——现象背后的,不可说;而对于现象,可以有一万种说法。只要自圆其说、行之有效,想怎么说都行。虽然在量子力学中,矩阵成为了非主流,但是在量子计算的场景下,矩阵是最趁手的工具。???
量子计算中的矩阵
矩阵就是个表格,每个格子里填一个数,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表格由M行和N列组成,如果M=N,叫方阵。之前的文章有介绍过,在量子计算中,单量子比特的状态可以用2维列向量表示,对单量子比特的操作,可以用2x2方阵A表示。用A乘以,就改变了的状态,得到一个新的量子比特。关于A,介绍几个将会用到的概念:逆如果有这样一个矩阵,让先乘A再乘,依然得到,那么就是A的逆矩阵,在量子计算中就是A的逆操作:转置把一个矩阵A的行和列交换得到一个新矩阵叫做A的转置矩阵:共轭共轭是从复数借来的概念,如果复数,那么它的共轭:如果b=0,c就是实数,此时它的共轭就是它自己。同理,把矩阵A中的元素,不论实数还是复数,都变成各自的共轭,就得到A的共轭矩阵共轭转置先取A的共轭,再对做转置,得到就是A的共轭转置。对于状态向量,它的共轭转置用表示。由于是列向量,所以必然是个行向量,并且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中每个元素的共轭复数。数学上又把叫做右矢,它的共轭转置是相对应的左矢。向量的内积用表示,即点乘。???
幺正性:概率之和等于1
量子比特只有0、1两态,它处于两态的概率和必然为1。因此,对于状态向量:必然有:此时我们说具有幺正性(也可以说是单位向量)。酉矩阵保证了幺正性对量子比特的任何操作,都相当于操作矩阵A乘以状态向量,然后得到新的状态向量:新状态向量必然也满足幺正性,否则就不是量子比特了。因此,操作矩阵必须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乘以一个幺正向量,得到的向量还是幺正向量。这样的矩阵叫酉矩阵,数学上这样定义:如果矩阵A的共轭转置等于A的逆,即:那么A就是一个酉矩阵。酉矩阵对幺正性的保证,证明如下:1.向量内积就是概率和有一个状态向量:它的共轭转置(左矢)是:的内积是:就是所谓的概率和。2.新向量的内积必为1经过操作矩阵A的变换,得到新状态,即,不难证明,新向量的共轭转置(等于原向量的共轭转置乘以操作矩阵的共轭转置):那么新向量的内积:根据酉矩阵的定义,有:所以:根据逆矩阵的性质,有:所以:由于,所以:酉矩阵保证了状态向量的幺正性。可逆门啰嗦一下,“操作”和“门”在量子计算的语境中是一个意思,用哪个词取决于表达上的方便。经典计算机中的“与门”,计算逻辑如下:对于与门如果我们得到输出1,那么我们知道输入值都是1,但是,如果我们得到输出0,那么有三对能得到该输出的输入。如果没有得到额外的信息,我们无从得知实际输入是三种可能输入中的哪一种。因此,与门不是可逆门。冯·诺依曼曾推测,当信息丢失时,能量被消耗——它以热量形式消散。罗夫·兰道尔证明了这个猜想,并给出了每丢失一位信息,至少损失的能量值:其中k是玻尔兹曼常数,T是进行计算时的温度。尽管这个热量微不足道,但是当每秒进行万亿次运算时,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电路发热严重;二是耗电量巨大。所以很多大型数据中心要么选在电量便宜的地区建造,比如靠近核电站或水电站,要么建在方便降温的地方,比如湖底或海底。绝大部份量子门都是可逆门,由于可逆门不会丢失信息,因此产生的热量非常少并且非常节能。???
小结
理解一种现象的最佳方式是先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学习理论加深理解。如果上来就啃公式、背定律,会陷入概念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因为对同一个现象,可以有N种描述方式,并且每种都是对的,把事情搞复杂了。这次借可逆门聊聊数学,是因为一些基础概念以后可能会用到,比如右矢、左矢、内积、共轭、转置等等。至此,单量子比特的介绍告一段落,下篇开始,看看多量子如何“纠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