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证实,不是β淀粉样蛋白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06-13报道,近期,一项来自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联合内森克莱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颠覆了我们对阿尔兹海默症“先有细胞外淀粉样斑块形成,后有神经细胞死亡”的传统印象,提出“先有神经细胞死亡,后有细胞外淀粉样斑块出现”。这么一想,即使清除了细胞外的淀粉样斑块,被害细胞早已死亡,又谈何补救?研究以“FaultyautolysosomeacidificationinAlzheimer’sdiseasemousemodelsinducesautophagicbuild-upofAβinneurons,yieldingsenileplaques”为题,于6月2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
原文:doi:10./s---8
鱼油不是智商税?研究发现,血液中DHA含量高,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险下降5成!6月9日,营养学领域著名期刊Nutrients上刊登了一篇论文题为RedBloodCellDHAIsInverselyAssociatedwithRiskofIncidentAlzheimersDiseaseandAll-CauseDementia:FraminghamOffspringStudy,该项前瞻性研究由美国脂肪酸研究所、波士顿大学、南达科他大学等多单位学者联合开展。结果显示,血液中DHA水平较高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可能性比水平较低的少49%。而增加DHA的摄入量可能会降低患AD的风险,这一关联在携带载脂蛋白E4(APOE-ε4)等位基因的AD高风险个体中更为显著。
中国学者大规模人群前瞻性研究发现:白内障或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06-22报道,医院教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研究员郁金泰临床研究团队联合青岛大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谭兰教授团队调查了逾30万名37至73岁的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为8.4年,对白内障及其手术治疗和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白内障摘除手术人群的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显著低于未摘除白内障人群,并没有比健康对照人群的风险高。郁金泰教授表示,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其他眼部疾病如*斑变性等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近日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Psychiatry)杂志。
核酸治疗:miR-23b-3p是一个有希望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靶点
-05-30报道,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Therapy:NucleicAcid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iR-23b-3prescuescognitioninAlzheimer’sdiseasebyreducingtauphosphorylationandapoptosisviaGSK-3bsignalingpathways”的文章,该研究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miR-23b-3p在AD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假设,从而确定miR23b-3p是一个有希望的AD治疗靶点。
原文:doi:10./j.omtn..04..
JBC:识别出特殊糖蛋白或与人类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05-31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上题为“HumanbrainsialoglycanligandforCD33,amicroglialinhibitorySiglecimplicatedinAlzheimers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他们利用5名阿尔兹海默病已故患者的脑组织进行了一项“逆向工程学”(reverseengineering)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糖分子或许在阿尔兹海默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后期进一步研究能证实这一研究发现的话,这种被称为“聚糖”(glycan)的分子或许能作为阿尔兹海默病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型靶点。
原文:DOI:10./j.jbc..
JEV:科学家识别出有望开发阿尔兹海默病新型疗法的新型治疗性靶点
-06-22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ExtracellularVesicles上题为“Functionofceramidetransferproteinforbiogenesisandsphingolipid